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血战松毛岭》:革命历史洪流中的青春画卷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血战松毛岭》:革命历史洪流中的青春画卷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1-16 07: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赵艳明(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关注,涌现出一批紧贴年轻观众审美、突破传统剧集创作模式的创新佳作,为影视剧市场注入了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近日,在优酷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网络剧《血战松毛岭》便是这一创作趋势的生动注脚。该剧由刘雪松担任导演,陶佳、方伟担任编剧,并邀请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龙平平担纲党史顾问和文学顾问。该剧将镜头对准了战况异常激烈却鲜有作品表现的松毛岭战役,聚焦那些为革命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无名英雄,向观众还原了感人至深的峥嵘岁月,也填补了这段革命历史的荧屏空白。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解读长征》提到,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这一数据反映出当年革命队伍的年轻面貌,《血战松毛岭》则精准捕捉到了这一关键史实,塑造出了一批真实可亲、鲜活立体的年轻战士,既是有血有肉的平凡大众,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先驱。通过立体鲜明的人物塑造,这部剧拉近了革命历史与当代观众之间的距离,让革命过程带来的情感冲击更加强烈,更加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如何让年轻人对革命历史题材剧所表现的年代久远的故事产生亲近感,一直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难题。对此,《血战松毛岭》一改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惯性,换了一种全新的风格讲故事,以“不一样的革命历史戏”收获了一众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一方面,该剧多条叙事线并行,采用快节奏的叙事方式,既有烽火硝烟的震撼场面,又不乏革命情怀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渲染。通过娴熟把握艺术创作中悲与喜、张与弛、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在险象环生的殊死搏斗中注入抒情与写意。另一方面,剧中融入当下年轻观众喜欢的人物设定,将镜头对准年轻的红军战士,以同龄人的视角构建年轻观众情感共振的影像空间。

  此外,《血战松毛岭》还呈现了中国工农阶层觉醒的思想脉络和精神内涵,对于传播红色文化、为青年一代培根铸魂,发挥着强大作用和审美价值。该剧重视从历史中探究革命思想的形成和传播,通过底层人物的血泪抗争、年轻战士的流血牺牲,展现红军战士为革命理想奋斗与牺牲的伟大情怀。剧中有余光明“要为革命留下火种”的英勇无畏,有马青山“红军就是要拯救千千万万受奴役、受剥削的穷人”的慷慨慈悲。凝结于前人身上不屈服、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精神变成了生动的情节、台词、表演,让松毛岭战役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跨越时代,不断浸润着当下观众的精神世界。

  “我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我们的事业会万古流芳。”正如剧中主人公余光明所说,时间的烟尘有时会遮蔽一些有价值的人和事,但蕴藏于革命历史之中和革命先辈身上的精神光辉永远不会褪色。当下的文艺创作有责任拨开云雾、扫去尘埃,发掘历史洪流中的重要事件和典型人物,并且严肃而深刻地塑造他们。回忆往昔,数以万计的红军战士在松毛岭战役中用血肉之躯铺就了长征之路,让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积蓄起燎原力量。而《血战松毛岭》重现了这一场慷慨悲壮的革命故事,掀开了革命历史题材网络剧创作的新篇章,这也必将激励更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出新的胜利。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6日 15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