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龙江粮”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龙江粮”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1-17 05: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季雅宁

  “这是真的水稻吗?”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黑龙江单元,一簇簇金灿灿的水稻吸引了一群小学生好奇的目光。

  “是的,这是从黑龙江省绥化市空运过来的,大家可以摸一摸、闻一闻。”讲解员指着水稻上方的种子墙说,“这些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的种子都是黑龙江省自主繁育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龙江粮”

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黑龙江单元展示的种子墙。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摄/光明图片

  千里之外,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生物技术育种团队带头人潘国君正在实验室内精心挑选即将参加区域实验的水稻新品种样本。

  “我出身农民家庭,小时候常想,如果家家户户都能吃饱大米饭,该多好!”为此,潘国君立志学农,进入农科院水稻所工作后,他发现,那时主导黑龙江的水稻几乎都是外国品种,“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装着国外芯片的种子怎么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黑龙江是寒地稻作区,生态条件特殊。种植水稻,不仅受年平均气温和有效积温低、年际降水量和气温差异大等气候限制,还存在秋季温度低、水稻灌浆慢、干物质积累少等现实阻碍。为解决寒地早粳稻品种难高产、难稳产问题,潘国君带领科研团队扎根黑土地、深耕20年,培育出近百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早粳稻品种。此次展览中种子墙上的“龙粳31”,已连续10年成为我国的主导品种和黑龙江省主栽品种。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表述,让潘国君为之振奋:“种子要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用中国种子种出中国粮,才能更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但长期以来对进口大豆依存度高。作为育种人,我心里很不好受。”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副院长鹿文成研究员看来,种子选育就像养育孩子一样,是个漫长的过程,而育成一个好品种,更是难上加难。

  实验室里精准鉴定,试验田上表型测试。从选育亲本杂交得到低世代,再进行南繁加代,多次循环往复得到高世代,再从中筛选性状优良的品种,进行试验田表型鉴定……历时12年,鹿文成所在团队终于选育出了高产稳产、抗病性强、适用性广的早熟大豆品种“黑河43”。“黑河43”自2007年审定推广,2016年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至今累计种植面积已突破1亿亩。“今年赶上了好年景,大面积平均亩产220公斤左右,丰产性非常好!”鹿文成面露喜色。

  打好种业翻身仗,最重要的是品种的突破。这些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集中科研力量开展高产攻关、高产试验、品种改良,加快破解种源“卡点”,建院以来共育成推广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1777个。“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黑龙江省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娣表示,“目前,我们正面向全球招聘农业高端人才,打造农业科技人才高地,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的‘龙江粮’!”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7日 04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