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海深处的“中国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海深处的“中国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1-20 07: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邱江华 吴盛龙 张茂(本组照片作者系海南日报摄影记者)

  如孤岛般的“海上工地”、若雄伟的“钢铁巨人”、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矗立在海南莺歌海海域的“南海七号”钻井平台,正悄无声息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源源不断的油气从这里被发掘出来。海洋油气经过开采处理后,化作灶头的火、房里的灯,点亮了万家灯火。

大海深处的“中国芯”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深水水下采油树在月池就位后,工程师对其进行下水安装前最后的检查。张茂摄

  直升机从海南东方大田机场起飞,沿着大海一路向南。约50分钟后,巨大的“南海七号”钻井平台便呈现在眼前。飞机缓缓降落在平台甲板上,打开舱门,一股咸湿的海风扑面而来。此时的平台上,数十位身着红色工服的工人正顶着烈日,围着一个大型的黄色装备作业。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深水水下采油树,技术人员正在对其进行下水前最后的检查作业。”一同前来的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钻完井技术专家刘书杰介绍,水下采油树是石油工业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其连接了来自地层深处的油气和外部的油气运输管道,可以控制油气的开采速度,并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情况。

大海深处的“中国芯”

直升机载着换班返城的工人从钻井平台升起。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钻井平台工人每隔28天就要换班。张茂摄

  然而长期以来,全球仅有几家欧美公司掌握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建造技术,这导致相关设备采办周期长、价格高、维保难,制约着我国海洋石油自主迈向深水的步伐。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他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大海深处的“中国芯”

水下机器人准备将固定在其手臂上的液压插拔接头拔出,为后续打压锁紧水下采油树至高压井口做准备。张茂摄

  “为研发这一关键技术装备,中国海油牵头联合16家单位持续攻关水下生产、水下控制、水下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在多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历时36个月,掌握了设计、制造及测试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油首席科学家谢玉洪说。

  从前期的关键技术攻关,到后期开展产品性能测试,为了让这套海洋油气开采重要装备成功化身“中国芯”,我国深海科技工作者做了万全的准备。

大海深处的“中国芯”

高级队长周波(左)与船长王庆正在协商采油树上平台的场地安排,保证作业衔接顺畅。张茂摄

  凌晨5点,“南海七号”钻井平台水下设备操作室灯火通明。8名作业人员紧盯监控屏幕,目送水下机器人顺利解锁采油树送入工具。至此,我国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成功在海底完成安装,这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迈出关键一步。

  “该水下生产系统将用于开发东方1-1气田乐东平台周边的气藏,使用该系统的气井每年可生产天然气约2亿立方米,助力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刘书杰说,同时这也意味着,此前一些不具备独立开发价值的油气资源,依托已有设施,通过该系统也可以进行有效开发,这对于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提高能源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

大海深处的“中国芯”

  钻井工邹敏华(左)和栾坤鹏换下被汗水打湿的工作服。由于海上高温、高盐、高湿的工作环境,工人每天更换5件以上的工作服是常态。张茂摄

  茫茫大海上,“南海七号”钻井平台傲然矗立。它点亮的不仅是万家灯火,还有在这背后数以万计默默奉献的深海探索者的心。正如刘书杰所说的那样,“我们将继续走向更广阔的深海……”

大海深处的“中国芯”

甲板班组人员正在挪动采油树吊装专用的钢丝绳。一条钢丝绳足足有一吨重,需要两个人才能挪动。张茂摄

大海深处的“中国芯”

海南莺歌海海域,“南海七号”钻井平台稳稳矗立在深海之中。张茂摄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0日 11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