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为种业振兴注入“科技内核”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为种业振兴注入“科技内核”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2-21 03: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为种业振兴注入“科技内核”

讲述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王晓杰

  今年我国夏粮产量2948亿斤,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在为这一份丰收答卷倍感振奋的同时,更加坚定了继续在种业振兴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种业振兴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胸怀天下、心系民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致力于攻克小麦生产中的“顽症”——小麦条锈病。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负责人康振生默默扎根杨凌45年,带领我们潜心研究,明确了条锈病致灾规律,与全国同行协作构建了以重点治理越夏区为核心的我国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使条锈病得到有效控制,每年挽回小麦损失50亿公斤。团队明确了小檗在条锈菌毒性变异和病害流行中的作用,是锈病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发现,并研发了“遮、清、喷”的条锈菌有性生殖阻止技术,实施效果显著,有效延缓了病菌的变异速率,延长了小麦品种使用年限,有力保障了小麦生产安全。

  种业振兴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在小麦病害防控工作中,我们团队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积极开展小麦抗病资源挖掘和抗病品种培育。面对条锈菌快速变异、小麦抗病品种抗性丧失的世界难题,我们经过18年不懈奋斗,获得了首个被条锈菌利用的感病基因,通过破坏病菌效应子与小麦感病基因的互作,创制了兼具广谱持久抗性与优异农艺性状的小麦新材料,展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今年7月,科研成果在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为作物抗病育种开辟了新路径、创新了新技术、提供了新材料,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升种业原始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性突破,开启了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的新篇章。

  种业振兴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斗、师承相续。植物免疫团队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小麦病虫害防控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振岐为开展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接过接力棒的康振生破解了小麦条锈病变异之谜。“师承相续,团队协作,艰苦奋斗,潜心科研”,既是学术和科研上的传承,更是文化和精神上的传承。作为一名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将自觉肩负起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担当,紧密围绕种业关键核心技术继续开展研究,不断凝聚更强大的科技攻关能力,产生更多科技成果,支撑我国粮食安全生产。

  (光明日报记者张哲浩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