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管护员的足迹,三江源的希冀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管护员的足迹,三江源的希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1-14 05: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生态聚焦】

  作者:魏钰(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特别研究助理),李新婷(研究生),黄宝荣(研究员)

  在世界之巅、三江之源,坐落着我国最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典型而珍贵的高寒生态系统,绽放着高原的生命之光。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不仅万千生灵与山河大地浑然一体,世居于此的高原牧人也融入其中。他们敬畏自然,依存自然,更用他们的方式世代守护着自然。当我国创建三江源国家公园并实施“一户一岗”的生态管护员制度后,他们说:“我家现在是国家的公园,党和政府每月还发给我1800元补助,我必须保护好这里的山水草原。”

  为了解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管理的实际情况,2022年夏季,我们奔赴三江源,走近“生态管护员”这个特殊群体。通过在青海省玛多县为期一周的入户调研,我们发现,在管护员的足迹中,无声的坚守是那样笃定,无形的改变正在发生……

管护员的足迹,三江源的希冀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星星海一角(2022年6月摄) 新华社发

  1.坚守,源自一份敬畏与感恩

  生态管护员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当有的保护地忙着把原住民迁出深山搬进城镇时,三江源国家公园采取了让牧民守护家园的做法。这既是对世居民族的尊重和包容,更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为实施这项政策,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每年投入3.7亿元,支持园区内1.7万名生态管护员开展工作,每名管护员每年可获得21600元的补助。

  当这份工作与牧民的敬畏和感恩之心相依相融,“坚守”就成了这片土地上的执着信念。

  敬畏生命是镌刻在三江源牧民灵魂深处的行为准则。在万物有灵、众生平等信条的引领下,牧民们形成了一套崇拜神山圣水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于是,当岗位赋予他们巡视、监督、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时,他们欣然接受并心怀感恩之情。“您对实施生态管护员政策有什么感受?”我们问。很多人微笑着作答:“这本就是我们的家。守护家园,还给我们发工资,这份工作好!”

  因为敬畏,他们尊重并善待每一个生命。当大雪封山或偶遇伤残动物时,他们每年会自发组织3~10次救助行动,每次都竭尽全力。记得两年前在三江源的另一个片区访谈时,我们问一位善良的年迈管护员:“救助了那么多野生动物,您的生活费搭进去不少吧?”他低下头羞涩地说:“不够借钱呗。”也因为敬畏,他们捡垃圾、阻盗猎,合力筑起一道高原生态系统安全的防护墙。“如果没有物质奖励,你们会自愿采取以下行动吗?”在我们调研的多选题里,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救助野生动物”“清理草原垃圾”“栽种草种修复草地”“制止违法开采和盗猎”等每一个选项——这不正是淳朴的他们对天地万物的大爱吗?

  因为感恩,他们尽职尽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巡护日志上记下途中所见所闻所想,也在相机镜头里留下沿线岩羊和雪豹等野生动物的身影。也因为感恩,突遇车辆故障或者通信讯号中断,或者风雪不期而至时,他们便就地过夜,从容克服艰难,不负党和政府所托。

  这是坚守的动力,更是三江源的文化与自然生态得以保护、传承的根基。

管护员的足迹,三江源的希冀

  2022年8月,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研团队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管护员进行问卷调查。魏钰摄/光明图片

  2.改变,在高原上那一串串足迹中

  在无声坚守的同时,高原上那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足迹,也在记录着这里无声的改变。

  肩负“管护”的职责,曾经的高原牧民穿上统一的巡护服,穿梭于草滩与戈壁间;曾经勒马挥鞭的手,开始拿起纸笔、举起相机,记录生态家园的点滴细节,“资源利用者”变成了“生态守护者”。这种转变受外界驱动,更由内在生发。“您可以在保护这里的山水草原中发挥什么作用?”“主要作用!”出乎我们的意料,绝大多数受访者如此回答,另一小部分则认为自己发挥着配合政府的辅助作用,但无人认为管护生态仅仅是政府的事情。

  随着自我定位的转变,高原的人地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在常态化的巡护下,偷盗猎等违法犯罪行为显著减少。当我们向少数未选择“自愿制止违法开采和盗猎”选项的居民问及原因时,他们说:“盗猎都没有了,还用我们去制止吗?”还有不少受访者坦言,成为管护员后,家人的环保意识提升了,对孩子的生态教育也更加重视了。若有机会,他们愿意承担国家公园建设的更多工作。

  与此同时,人与人的关系也在悄然改变——社区邻里关系和内外信息通道因为管护员政策而得以改善。巡护工作山高路远、责深重大,管护员们常常结伴出行。以往因地广人稀而往来甚少的高原牧民,在管护员岗位的联结下,开始走近和了解彼此,并逐渐接触到更多的外界信息,思想交流与碰撞形成的生机与活力开始在高原社区显露、迸发。

管护员的足迹,三江源的希冀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扎陵湖风光 新华社发

管护员的足迹,三江源的希冀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周边的牧民在转场(2022年5月摄)。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摄/光明图片

  3.未来,更多的改变值得期待

  在生态管护员政策的激励下,本就神圣祥和的三江源正在走向更加和美的未来。着眼更高的目标,这个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将会有更多改变值得我们期待。

  首先是家庭收入的提升。为推行生态管护员政策,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每月1800元的工资对于高原人民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不过,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生态管护员的生计依然有较大的提升、改善空间。在地广人稀的三江源,每位管护员日常巡护的路程可达上百公里,按每月巡护24天计,汽车和摩托车等巡护用车的油费开支比较大。由于高原道路崎岖难行,每月维修车辆3-4次属常态,外加巡护时的餐费支出,一个月下来,巡护工资也就所剩不多了。可见,要提升这笔资金在保障生态管护成效和改善管护员生计方面的双重效用,还需就资金使用效率、多元融资渠道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是生活基本设施的改善。相对内陆地区,三江源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较为落后,道路条件、通信讯号、供水供电设施等还不够完备,在给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的同时,也影响到生态管护员的工作成效。因此,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当地生活条件,是高原人民共同的心声。

  最后是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支持。作为一颗闪亮的高原明珠,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需要来自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团体等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支持与贡献,只有统筹整合人、财、物、智等多要素,才能形成合力推动高原地区的善治和良治,促成更多更好的改变发生。

  茫茫高原,圣洁世界。生态管护员记录着这里的自然、地理信息,守护着这里的生态、生物安全。他们的足迹,是三江源的希冀。未来,随着一系列的正向改变,必将有更多人关注并支持这个肩负重要使命的群体,合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物质保障,营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共同谱写党和国家关于三江源生态文明战略的新篇章。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4日 09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