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雷柯 郝泽华 赵家宁
奔流江河,如何牵动城市空间转型?上海昔日的“工业锈带”如何变身今日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或许,从“一江一河”(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空间转型这个横截面,可以窥见“人民城市”理念给上海城市治理带来的巨变。
“苏州河是家门口的河,这些年我眼看着它越来越美,谁能想到这里过去是臭河浜呢!”苏州河中山公园码头,上海市民奚阿姨健步走下游船,笑吟吟地给记者展示着自己刚拍的数十张照片。照片中,苏州河水清岸绿,百年建筑与悠悠河水相映生辉。
眼前美景来之不易!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苏州河遭受严重污染,市区河段终年黑臭,成了上海城市环境治理的痛点。治理苏州河,还清于苏州河,是上海人民多年的心愿。从支流整治到全流域截污,从稳定水质到提升水质,从恢复水生态系统到改善两岸绿化环境……数年水体治理成为上海的“生态一号工程”。
岁时流转,苏州河终于焕发新生。“从黑臭严重到水清岸绿,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成为上海治水成效的集中体现和典型示范。”上海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苏州河治理为引领,上海复制推广治理经验,带动全市治水工作,更加突出流域系统治水理念,从“治差水”向“保好水”、从“污染防治”向“生态综合治理”、从“单一河道治理”向“区域集中连片治理”转变。“不光是黄浦江、苏州河,连我家门前那条小河沟也变干净啰!”家住虹口区的张奶奶说。
生态筑底,发展紧随。“2002年,上海启动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推动生产岸线向综合服务岸线转变。”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苏州河也从单一的水质治理逐步向营造高品质生活岸线转变。”
2017年12月底,黄浦江两岸实现了45公里岸线贯通,滨江岸线逐渐从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型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开放空间为主的生活岸线。2020年底,苏州河两岸实现中心城区42公里滨水岸线基本贯通。曾经“闲人免进”的滨水地带,如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运动、观光的共享开放空间。
初夏清晨,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啁啾鸟鸣唤醒了粼粼波光和葱茏绿意,也唤来了热爱晨跑的市民。“以前,这一带是停车场、变电站和办公用房,还有违章建筑,没什么滨河景观,我们都不来这儿。”市民陈磊正在平整宽敞的滨河观光步道上慢跑,顺手指了指不远处一栋颇具设计感的砖砌小楼,“现在车行通道变成了步行道,封闭的海事码头、办公用房建设成了滨河驿站,大家都愿意来转转。”
2021年7月,《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计划将黄浦江沿岸打造成为彰显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水岸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将苏州河沿岸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生活示范水岸。2022年1月1日,《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正式颁布施行,为“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在“一江一河”的水岸汇聚,生态之美与人文之光,在步移景异的滨水长卷上徐徐展开:外白渡桥、慎余里、天后宫等历史景观沿苏州河岸串珠成链;复旦大学医学院、中科院上海分院等科研院所散布黄浦江岸线附近;徐汇西岸文化长廊、后滩世博文化公园、杨浦百年工业文明展示长廊等重大文化设施星罗棋布;共青森林公园、闵行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绿地已然建成……“一江一河”沿岸不断吸引着创新、人文、生态资源的集聚。“公共空间载体的建设,为文化、旅游、体育活动的丰富和提升提供了非常好的空间,也把黄浦江、苏州河两侧蕴含的城市人文的底蕴,进一步推送到市民眼前,这对两岸产业集聚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上海市住建委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协调处副处长陈丽红告诉记者。
“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将持续推进,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民众。未来,上海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鼓励居民全面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上海市“一江一河”办常务副主任张永刚表示。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