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凝聚青少年美育工作合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凝聚青少年美育工作合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5-30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角】

  家校社协同

凝聚青少年美育工作合力

  作者:崔晓龙 丁欣烨(分别系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美育中心讲师、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性举措。美育作为推动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承担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独特使命,同样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予以高度关注。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强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为青少年美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如何发挥这三大美育实施主体的优势,使其在相互作用中凝聚起最大的美育效能,是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各自发挥优势,明确职责边界

  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美育工作中的职责定位与主要优势各具特点,因此,明确各自的职责边界,是增强三者共识、促进合力凝聚的必要前提。

  发挥学校美育的主导性作用。学校具有实施美育的天然优势,能够建构科学的审美教育体系,通过专业师资,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开展青少年美育。首先,应优化课程建设,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首次设置了艺术科目,要在深刻理解课标变化的基础上,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将课程重心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上来。其次,应加强活动引导,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引领作用,举办内容积极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打造欣赏美、创造美和交流美的空间。再次,应注重环境营造,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整体设计,突出学校的人文底蕴,塑造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发挥良好的校园审美文化氛围对青少年的隐性育人作用。学校美育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因而应加强美育教师的引进与培训,使其在准确把握中小学美育核心素养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富有创新性的美育工作。

  发挥家庭美育的主体性作用。家长应充分认识美育之于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家庭的独特优势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美育空间。家庭美育应尊重审美个性,《意见》提出,家庭应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趣味活动,家长以此了解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孩子将审美趣味发展为艺术特长。同时,家长应自觉提升自身审美素养,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展现语言美、行为美、劳动美的魅力,发挥榜样作用。家庭美育应构筑优质空间,家长努力将家庭营造成能让孩子充分感受爱与美的生活场域,形成优良家风,发挥文化育人的浸润式功能,使青少年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发展审美旨趣,塑造其求真、向善、爱美的完善人格。

  发挥社会美育的支持性作用。社会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能够为青少年审美素养的发展提供肥沃土壤。社会美育应加强资源发掘,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运用好展品优势,面向青少年专设符合其审美认知规律的美育活动,剧院、影院等场所应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演出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与艺术创作者交流对话的机会。社会美育应加强内容供给,打造一批满足青少年审美趣味的优秀文艺作品和美育公益活动,以精品的“高峰”引领文艺创作风潮,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审美食粮。社会美育应加强环境优化,在“硬环境”方面开展城乡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打造富有区域特色和文脉精神的生活环境,在“软环境”方面扭转审美教育风气,特别是要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加强艺术培训机构的管理,将社会美育的目标对标到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上来。

  各方凝聚共识,坚持协同共育

  在“家校社”明确各自职责定位的基础上,三者还应以美育共识为出发点,构建起青少年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在配合中相互促进,发挥出合力的最大效能。

  一是凝聚共识,将育人目标统一到提高青少年审美核心素养上来。学校应与家庭构建畅通的联络渠道,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审美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敦促家长根据学生爱好与特长进行个性化艺术培养,在共同落实“双减”政策中改变“重智育、轻美育”的传统观念。社会也应积极配合“双减”政策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改善社会美育供给现状,对艺术培训类机构进行规范化治理,开展公益性社会美育活动,从而走出“重艺术考试、轻审美素养”的美育误区。

  二是加强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互通互联。学校作为青少年美育工作的主导者,有责任主动构建以学校为核心的美育工作信息网。一方面,创新家校交流模式,以可视化的方式使家长了解学校美育工作的全貌,动态化把握孩子在校美育表现,并参与到美育评价之中,在深度沟通中共同助力学生的特长发展与人格完善。另一方面,强化社会资源利用,畅通社会合作渠道,使各类文化艺术机构明确社会美育责任,积极配合学校美育工作,整合自身资源,优化美育供给,做好学校美育的有益补充。同时,社会与家庭之间也应开展富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要求,社会应建设覆盖城乡社区的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社会美育师资应走入家长学校之中,将社会工作融入家庭美育,为家庭提供专业的资源分享和咨询建议,提升家庭美育水平。

  三是共建平台,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创建生活化美育空间。学校要通过“引进来”让家长走入学校,在专业指导下参与亲子类美育活动,使其切身感受到美育的重要性,提升开展家庭美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要让社会美育走入学校,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名家大讲堂”等活动,适当引入社会民间力量,鼓励社会创新项目进校园,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学校还要通过“走出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艺术实践与志愿服务机会,如非遗文化传承体验活动、博物馆志愿讲解员项目等,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提高审美感知力;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艺术展演与艺术竞赛,使其在自我展示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审美创造力。家长也应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美育活动,使青少年在家庭陪伴中体味审美乐趣,实现全面成长。

  四是系统谋划,在政府的引导与推进中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施保障。政府应强化政策扶持,以政策为导向激发青少年美育工作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同时,加强组织动员,注重监督考核,以科学方法敦促各方落实青少年美育的主体责任,使青少年美育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30日 1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