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贾玉民(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走近最可爱的人:李蕤赴朝家书日记》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读了这部在战火硝烟中写下的著作,我深信它的出版将给这次历史性纪念增添一朵夺目的浪花。
李蕤作为著名的革命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在与志愿军指战员一起生活、共同战斗中写下的文字,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和家国之情,无疑是抗美援朝的一份珍贵史料。
李蕤出生于中原贫苦农家,青年时代刻苦拼搏走上了文学和新闻之路,参加过党领导的“北方左联”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他的散文《柿园》发表80多年来,深受读者喜欢。他走上抗美援朝战场,和志愿军指战员有共同语言,又能以作家、记者的敏感,用准确生动的文笔,记录下志愿军将士们的英雄事迹和精神风貌。
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魏巍等一批军内文艺工作者就活跃在战场上。为了更加广泛深入地反映这场伟大战争,1952年年初,中国文联和解放军“总政”决定组织一批作家、艺术家到志愿军中深入生活。当时身为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的李蕤同志,积极报名。“赴朝创作组”由巴金任组长,成员都是久经战火淬炼的革命作家和艺术家。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走近最可爱的人:李蕤赴朝家书日记》 李蕤著 宋致新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朝鲜文化宣传部门曾安排他们到朝鲜人民军和纺织厂参观,同朝鲜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座谈。到部队之后,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战士中间,零距离接触战斗英雄,又和一些军、师、团首长交朋友,从他们的战斗经历中更深刻认识与感受我军从红军、八路军到解放军的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和传统精神。可以说,参加“创作组”使李蕤有机会对志愿军生活进行多方面的体验和考察。除了以报告文学形式再现“最可爱的人”的风采外,李蕤还在书信、日记中记载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些文字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朝鲜战地生活的全景式写照。
李蕤的“家书”内容丰富,情感浓烈,还应归功于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家书的接收者——他的妻子宋映雪女士,是一位具有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情感经历的知识女性。她当时在《河南妇女》杂志做编辑,思想进步,性格坚强,通情达理。他每次写信,就像和妻子面对面交谈,尽情地叙事和抒情,有几封信都超过3000字,最长的一封竟达到4000多字,以至于曾和他一起深入生活的魏巍同志开玩笑说他每封家信都是一部“中篇”。李蕤从离家到回国共9个月,在朝的8个月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开城前线,大小战斗不断。为了粉碎美军从西海岸登陆的阴谋,李蕤一度随63军长途跋涉,约一个月没有写信,还有少数信件在邮递中辗转丢失。即便如此,现在还有32封长长的家书幸存。
正是做记者养成的习惯,李蕤同志的战地日记(现存1952年6月27日—10月25日)大多篇幅较长,记事较详。该书将所存日记和书信统一按时间顺序编排,二者互相补充和印证,给读者提供了更加完整、丰富、翔实的信息,也使他们的行动轨迹前后密切衔接,所记事件和心路历程环环相扣。两位“主人公”虽然山海相隔,却脉搏共振、言行互动,使人读起来几乎不会感到是一篇篇断断续续的记录,而是一首首情节连贯的两位“主人公”从慷慨离别到团圆相聚的长诗。
对此,我们不能不感谢李蕤先生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写下了如此丰富的文字;感谢宋映雪同志的细心珍藏,感谢李蕤同志的子女把这些幸存下来的战地记录一字字整理出来。正如李蕤的小女儿、本书的整理编纂者宋致新在“前言”中所说,70年前父亲留下的这些“吉光片羽”,恰恰构成了朝鲜战场的“多面和全景”,再现了那个时代“值得忆念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以及文艺家们“不计荣辱,竭忠尽节”的精神境界。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5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