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高建进
在今年举办的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上,15朵新“梅”中就有两朵来自福建,分别是福建芳华越剧院一级演员郑全和福建省歌舞剧院一级演员孙砾。福建也是本届唯一获得两朵“梅花”的省份。在同步颁发的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全国5位获奖者中也有一位来自福建:福建京剧院的一级编剧陈欣欣凭借闽剧《生命》剧本而榜上有名。
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于1983年,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40年来,福建共有19人20次摘得“梅花”,特别是2004年以来,届届都有获奖者,福建戏剧舞台可谓人才辈出。
“戏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艺术。表面上看梅花奖是演员个人奖,但从某种角度看,它往往是一个剧团、一个剧种乃至一个地方表演艺术水准与综合演出实力的集中体现。”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秋梅表示,这些年来,摘“梅”之路上的奋斗历程,极大地磨砺了福建的艺术舞台,给福建戏剧带来了勃勃生机。
梅花奖推动艺术水准提升
谈起福建的“梅花”缘,王秋梅如数家珍:1989年,来自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曾静萍凭借《节妇吟》,在第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为福建捧回第一朵“梅花”。
福建首次迎来“梅花”热则是在1993年。
“这是梅花奖创建以来第一次走出京城颁奖,当时吸引了全国15个优秀剧团在福州进行戏剧展演,让众多福建戏剧人和广大市民近距离品赏到‘梅花’的芳香。”王秋梅告诉记者,也就是在这次梅花奖颁奖典礼上,来自福州闽剧院的陈乃春为福建捧回了第二朵“梅花”。
每位梅花奖演员的夺“梅”之路都不轻松。时间转向本届戏剧梅花奖的终评现场,5月11日晚上,越剧《唐琬》亮相广州蓓蕾剧院,该作品以南宋诗人陆游与妻子唐琬的“钗头凤”故事为背景,以唐琬复杂细腻的心理变化为主线,讲述了陆唐之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郑全从首演《唐琬》至今跨越了15年。在饰演唐琬时,她将戏曲声乐意义上的“美声”与流派唱腔相结合,彰显了委婉圆润的艺术魅力。
5月17日晚上,由孙砾主演的歌剧《与妻书》在广东艺术剧院上演。作品以广州起义失败后林觉民写给爱妻感泣天地的《与妻书》为线索,展现了一位年轻革命志士“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信仰。孙砾在剧中用男中音的演唱技巧,通过刚与柔的艺术对比表现了人物的丰沛情感。
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孙砾说,没有全团演职员的合力,自己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此次郑全申“梅”,福建芳华越剧院派出了近百人的演出团队,与她配戏的是上一届梅花奖获得者陈丽宇。孙砾申“梅”,福建省歌舞剧院派出了超300人的演出团队,除了主演,配演、音控、字幕、乐队、灯光、舞美等参演的所有人都尽心尽力,都在为荣誉而战。
好剧本为好演员“筑基”“添彩”
福建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其中,以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五大剧种最为出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吴新斌告诉记者:“目前福建有活态戏曲剧种23个,其中本土剧种18个,跨省剧种5个,此外,还有5种皮影戏、木偶戏类型。”
福建戏剧的繁荣,离不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理论评论家、表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和乐队等共同努力。“优秀演员更需要优秀剧本‘筑基’与‘添彩’,这些年福建的剧本创作一直是强项,所创作的丰实的人物形象,让情节发展顺乎其情、合乎其理,又能出人意料。”吴新斌认为,好剧本能为演员表演留下自由施展的空间,成就满台生辉的艺术形象。
福建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余守英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以陈仁鉴为代表的第一批剧作家就站在全国戏剧创作的“山峰”。此后,郑怀兴、王仁杰和周长赋并称福建戏剧的“三驾马车”。余守英告诉记者:“本届郑全、孙砾参评剧目《唐琬》《与妻书》的编剧分别是王仁杰和周长赋。”
近年来,福建通过举办剧本征文、创作采风、剧作家夏令营、剧本改稿会等活动,有效地催生了一批优秀剧本。据吴新斌介绍,从曹禺戏剧文学奖设立以来,福建共有26部剧本获得该奖项。2021年,中国剧协选编《百部优秀剧作典藏》,福建七位剧作家的剧本名列其中,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茅。
在戏曲理论评论上,福建出现了一批著名理论评论家,他们在重点剧本的创作初期就介入研讨,提出很多犀利而中肯的意见,让剧作家少走了不少弯路。
《生命》作者陈欣欣在获奖感言中说:“福建戏剧界至今坚守对每一部剧本每一部戏说真话的风气,这种艺术上的坦诚相待,使福建省出了很多好戏好剧本。我本人的创作也得益于这片土壤。”
把获奖当作艺术道路的“加油站”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是梅花的品格,也是梅花奖的品格,更是当代戏剧人的品格。元代诗人王冕在《白梅》诗中写道“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获得梅花奖的福建戏剧演员在经历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磨砺后,大多数只是将奖项看成是艺术道路上的逗号而不是句号,继续在艺术创作上不懈追求。
有了梅花奖加持,“角儿”的气场更足,艺术创作的自信更加提振。“因为有了梅花奖演员,剧团的演出市场和社会影响都得到了提升。”吴新斌认为,观众追“角儿”,更是追他们德艺双馨的魅力。
今年5月中旬,梅花奖演员周虹、陈琼等人深入福清、宁德等地乡村举办“欢乐喜相逢”惠民演出,她们表演的《王莲莲拜香》《梅玉配》《贬官记》《双蝶扇》等剧目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有不少粉丝跟着剧组走,这是“梅花”效应的喜人呈现。
周虹是闽剧界第一朵女“梅花”,在她得奖13年之后,凭借闽剧《双蝶扇》中林梦卿这角色获得了文华表演奖。去年,她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传统闽剧多以市井气息示人,《双蝶扇》则将闽剧儒林戏中的典雅精致特点挖掘出来,让观众看到了闽剧艺术的多面性。”吴新斌这样评价道。
闽剧《生命》是部大戏。2019年,周虹带着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全员上阵,仅舞台上的演员就有50多人,参演的演职员超过百人,展现的是战争中的女性之美、母性之伟大,让不少观众看后感觉“激情燃烧”。
今年4月,福建“二度梅”获得者曾静萍在泉州举办“海丝”人才培养项目——首期“曾静萍训练场”,将自己多年来的艺术创作经验倾囊相授给省内外戏剧演员和戏剧研究者。
与此同时,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在泉州举办。7天的展演系列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多地的18个剧种及非遗项目,1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及中国曲艺牡丹奖演员、3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吸引了近两万名戏迷观众及中外游客前来观赏,各媒体网络关注流量超过300万人次。
在莆田,获过梅花奖的黄艳艳与剧院演员们合作的《踏伞行》获得了第十七届文华大奖。为了传承和发扬莆仙戏,黄艳艳所在的院团每年下基层演出约350场,受众近60万人次。为了让莆仙戏薪火相传,她和同事们经常深入中小学校教孩子们学表演,有两位小学生参加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选,获得少儿戏曲项目的“小梅花”称号。
机制活让戏剧人才不断涌现
“福建参评梅花奖和曹禺剧本奖,能够不断取得佳绩,实现新的突破,离不开全省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王秋梅说,近年来通过“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渠道,福建持续加大戏剧的扶持力度,每年推出20个优秀戏剧剧本和一定数量优秀剧目。同时进一步健全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体系,推动优秀传统剧目整理恢复、剧种研究、资料挖掘抢救等工作,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戏曲传承发展生态。
定期举办的福建省百花文艺奖评选、福建艺术节暨全省戏剧汇演、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等,成了院团演员、演奏员以及艺术院校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进而走向全国性的戏剧赛事舞台。
在剧本、剧目创作上,福建戏剧界频频召开“火花茶会”,组织武夷剧作社年会及研讨活动,推动当代福建戏剧名家名作推广工程等众多项目活动有序进行。
“对应中国戏剧梅花奖,福建有自己的水仙花奖。”吴新斌告诉记者,创办于1986年的福建省戏剧水仙花奖现由福建省文联、省文旅厅和省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两年一届,现已举办16届,比赛不设年龄门槛限制,包括民营职业剧团的从业者在内的各地市专业院团演员、演奏员,艺术院校的师生都可报名,每届决赛都会超过300人。
“水仙”对接“梅花”,“水仙”助力“梅花”。不少青年演员在一届届的戏剧赛事中得到历练,逐渐成为各艺术院团的中坚力量。“这是福建戏剧的一条传承之路,更是一条创新之路。因为福建戏剧人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秋梅这样表示。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