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让滨海湿地岸线实现生态惠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让滨海湿地岸线实现生态惠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10-12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让滨海湿地岸线实现生态惠民

讲述人: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谭芳林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以来,互花米草在多个沿海省份快速蔓延。互花米草进入当地后,会逐渐形成群落,严重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这种植物还会跟渔民争地,不仅容易阻塞航道,还会影响渔民在沿海滩涂的养殖。因其对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和沿海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了威胁,2003年,我国认定互花米草为外来入侵物种。

  20多年前,我来到福建省林科院从事生态保护研究工作时,互花米草对福建沿海的生态入侵已经非常严重。然而,治理互花米草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它难在哪儿呢?难在它扩散的速度非常快。由于种子产量大,随着海水飘散,种子扩散能力强。它的根系也会随着海水飘散,在治理中,如果根系处理不到位,第二年或是几个月后,它依然会发芽生长。此外,互花米草的治理成本也较为高昂。这些因素叠加就导致互花米草的治理难度非常大。

  为了治理互花米草,我们研究了“刈割加旋耕法”,先把互花米草的地上部分进行刈割,等它生长大概15至20天后,再用专用机器把它的根系破坏,达到有效治理。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在国家林草局和保护区支持下,我们花了3至4年时间,在这里治理了3000多亩湿地,实现了保护区内的所有互花米草全部治理,恢复了当地的乡土植被。这一方法在漳江口、泉州湾、闽江河口湿地等区域实践成功后,在福建省得到大面积推广运用,对福建湿地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福建,对互花米草的治理还逐渐演变出了深挖法等一系列方法,并在去年形成了互花米草治理的技术指南。

  互花米草治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是一个前期的基础性工作。治理完后,如何对湿地进行科学修复是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方向。在持续治理互花米草的基础上,我们把80%的滩涂作为水鸟的栖息地,让它进行自然的生态修复;约10%的滩涂用作恢复红树林,10%恢复乡土植被。在恢复的同时,我们还考虑实现生态功能提升,通过植被修复发挥生态功能。

  此外,在生态修复中,我们还将做到视觉景观的提升,实现生态惠民,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治理为生活带来的福利。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相关设施,比如科普栈道等,通过加入景观元素、文化元素、科技元素、科普元素,让市民们能够走近湿地,接触自然,真正体会到近年来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成果。

  (光明日报记者姚亚奇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2日 0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