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及实现路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及实现路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10-31 03: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贾品荣(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概念,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当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化,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重点聚焦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但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产业,强调传统产业应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发展的特征。首先是科技供给的高质量,即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前沿科技探索、关键核心科技、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获取、高水平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不断占领制高点。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即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现实问题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和操作范式,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未来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努力方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包括营商环境改善、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等。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经济总体上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其原因在于部分产品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不在自己手中,品牌优势也不突出,由此产生高产值、低收益的问题。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克服高端制造业的技术短板,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度融入绿色化。新质生产力具备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特征,强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打造高效生态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跃迁至价值链的高端水平。

  打造数字核心技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使得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领域不断实现跨界协同。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数字网络和智能算法将对未来的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管理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伴随数字技术创新在各产业领域的渗透、覆盖和应用,赋能效应逐步扩大,将有力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释放人才活力。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培养能够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壮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让创新型人才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推动者。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先进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新型基础设施是企业利用先进前沿技术实现跨越式升级发展的基础条件。新型基础设施的新颖之处在于有潜力与各个行业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利用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应用于生态、医疗、金融等多样化的领域,促进多种技术、产品和行业实现协同或融合发展。譬如,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基础设施,能够围绕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决策过程,增强生产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匹配度,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新质生产力发展所依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具有高创新性和知识密集性的显著特征,对科技人才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且对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制约因素。当前,我国高水平科技人才储备仍然不足,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聚焦底层共性技术的突破创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目前国内创新资源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实现创新突破。在单一自然科学领域长期未能出现突破性创新的情况下,底层共性技术的突破创新成为短期内快速形成新的技术应用亮点、突破性产品亮点和技术壁垒要素的关键。

  加速技术转移转化,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可通过打造技术服务平台融通大中小企业研发资源,避免研发信息孤岛效应导致的技术资源、设备、人员的闲置和浪费,有效弥补基础创新和产品开发之间的空白地带,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加强政府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导向作用,针对底层关键技术领域,实施包括研究、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内的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方位扶持行动。布局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强对数字企业扶持力度, 实现更优的“数字生产力”。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应继续加大对数字企业扶持力度,优化核心技术产业布局,实施多领域、多部门、多形式联合的数字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在产业格局未定的关键窗口期,抢占技术优势,形成更优的“数字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31日 11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