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寿县三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寿县三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12-08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祥夫(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伟哉安丰塘

  到安徽寿县,第一件丢人的事是念错了字。去看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芍陂,即安丰塘。只知“芍药”的“芍”念sháo,而不知“芍陂”的“芍”读què。如果不来寿县,这个字也许一辈子都读错了。可以说,寿县是我的“一字之师”。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的故事脍炙人口,但知道芍陂为孙叔敖所主持修建的人不多。

  古时的芍陂,现在叫“安丰塘”,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工程现在看起来依然碧波荡漾,其灌溉效益依然泽被四方。此塘古时候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从面积到水利功能,均堪称第一,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历史记载其原来的面积为“周百二十里”,后经历代诸多变化,水域或变大或变小,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它千百年来纳川吐流、农田灌溉、屯田济军,近百年来更是对淮河的治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说到孙叔敖其人,民间传说很多,乡人说其少年之时即有大志。据传他曾遇两头蛇,人们认为见此蛇者必死,孙叔敖心想,搏此蛇一死也只死我一人,千万不要再让它殃及别人,于是斩杀此蛇埋入山丘。其品德为族人赞佩,那座埋蛇的山丘也因而得名“蛇入山”。

  据记载,约公元前605年,孙叔敖还曾在今河南商城东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也叫“期思陂”,其灌溉面积相当于现代新建的梅山灌区中干渠所灌地区。

  时值深秋,伫立在安丰塘边,放眼望去,塘水浩渺,横无际涯,这么大的水域居然被古人叫做“塘”。两千五百年过去了,人们依然仰仗斯人之余泽流韵,我想这就应该叫做“流芳千古”。

  孙叔敖,楚国期思邑(今河南淮滨)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兵少战乱。

  贤哉孙叔敖,伟哉孙叔敖,感觉那万斛碧水的每道波纹、每个浪花都像是在颂赞此公,两千五百年不曾有一日停歇。

  豆腐淮南王

  我不太喜欢日本豆腐,太嫩,又不像是我们俗称的那种老豆腐,或是四川老乡说的那种豆花。但汪曾祺先生说的某地豆腐可以用秤钩钩起来也有点吓人,那能叫豆腐吗?

  豆腐在民间是最普通不过的食物。来块豆腐,再来两棵青菜,放一点虾米在里边,或者把豆腐切碎拌以小葱再倒点香油,都很好。豆腐还有很多吃法,豆腐切块儿用油炸,香港叫“豆卜”。把豆腐冻成蜂窝状,叫“冻豆腐”。将冻豆腐和五花肉放一起用小火炖,肉汁都跑到了豆腐的蜂窝里边,可真香。西北一带的炸豆腐一般都用胡麻油,吃这种豆腐不用加任何调料,就那么白吃,真是说不来的香,吃一块儿喝一口高度白酒,不错。

  吃过豆腐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豆腐是淮南王的发明。“淮南王”是中国古代王爵称号之一,但享有这个王爵称号的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也可以是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史记》等正史上记载的淮南王多达二十位,《中华别史全集》等野史所述自封及不愿就封、史实不够充分的淮南王还有七位。我们所说的发明豆腐的这个淮南王是刘安。

  刘安“善为文辞”,为后人留下了划时代的巨著《淮南子》,这是他在做淮南王时“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撰写而成的。而民间对他的尊崇则在于他发明了豆腐。

  北方乡下有“豆腐是穷人的肉”之说,客人来了,炒块儿豆腐,煎盘豆腐,或者是来盘小葱拌豆腐都可以说是好菜。寺院里吃斋,出家人几乎顿顿都离不开豆腐。明朝罗颀在《物原》中记载了刘安做豆腐的轶事。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刘安中年之后热衷于炼丹之术,他曾招揽众多方士,其中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被、晋昌八人被称为“八公”。他们取山中泉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却忽然变成白白嫩嫩的东西。有胆大的人将此物取而尝之,竟然美味可口,这便是豆腐的由来。此八人汲泉磨豆汁的北山从此也被更名为“八公山”。可以说,刘安无意中成了豆腐的老祖宗。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都邑设于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名扬古今的八公山即在寿春城边。因为刘安发明了豆腐,寿县几乎成了天下无人不知的“豆腐之乡”。如果说豆腐也像佛教各个宗派那样有“祖庭”的话,那么寿县便是全世界爱吃豆腐的人们的“祖庭”。

  正阳关抬阁

  来到寿县正阳关,正赶上抬阁表演,锣鼓铿锵,人声鼎沸。置身其间,我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那时候我才三岁,被绑扎在架子上,再穿上色彩艳丽的衣服,然后大人们把我扛在肩膀上出游,这就是演闹阁。隐藏在裤腿里的那根铁棍从外面是看不到的,就好像一个人真是凭空无所依地站在那里。我小时候装扮的角色叫“滚猴”——穿了小猴子的衣服在两个大人抬的一根铁棍上不停地翻跟头,却始终不会掉下来。记忆中,闹阁是要与大人们的踩高跷搭配着一起演出的,如今都多年不见。

  不过,寿县这地方是叫“抬阁”,而不叫“闹阁”。抬阁中技术最高超的是肘阁,肘阁只需用肘——只用肘部的力量和技巧把一个小孩儿稳稳当当地架起来表演,这可真不是那么容易。据说抬阁是明清之际才从山西大同传入安徽寿县,至清末民初达于鼎盛。气派非常的“大抬阁”则是多人抬,叠罗汉一样一直叠到很高,难度相当高,比如《八仙过海》。如今寿县抬阁的保留节目有《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等。抬阁是中国古老而稀有的综合性的民俗表演艺术,涉及舞蹈、音乐、戏剧、杂技等多种艺术门类,汉代陶俑中多有表现这种场面的,只不过常常被当做了杂技俑。

  没想到这次来到寿县,见到了久违的抬阁。这里物产丰饶,古风猎猎,而整个城市又日新月异,是个好地方。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08日 15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