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扬子鳄“搬家”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扬子鳄“搬家”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12-14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丁一鸣

  汪洪双穿着防水服,走进齐膝深的池水中,用一把无刃无尖的铁钩在水里一搅,一条两米长的扬子鳄浮出水面。

  汪洪双一只手抓住扬子鳄的尾巴,另一只手捏住扬子鳄的嘴巴,扬子鳄便被他抱在了怀里。在这里工作了10多年,抓鳄鱼对他来说轻车熟路。

  “扬子鳄是所有鳄鱼中最温顺的,胆子也小,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汪洪双示范给记者看,“但扬子鳄有巨大的咬合力,咬着就不会轻易松口,所以捕捉扬子鳄的时候一定要先抓住它的嘴巴,保证闭合状态。”

  汪洪双把扬子鳄递给同伴,10位工人依次传递,最后扬子鳄被放置在岸边的电动三轮车车厢里。

  12月12日,位于宣城市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汪洪双和他的同事要帮600多条生活在户外池塘里的扬子鳄“搬家”。

扬子鳄“搬家”记

工作人员正在对扬子鳄逐一清洗。光明日报记者丁一鸣摄/光明图片

  转场

  这是转场的第三天。在保护区,今年大约有2000条扬子鳄需要人工转场进入暖房越冬,转场将持续一周。

  “今年冬天降温晚,所以转场迟,往年11月中旬就全部转场完毕了。”管理员周奎厚一边拿着本子在池塘边记录着打捞上来的鳄鱼数量,一边叮嘱工人千万不要伤到扬子鳄。每天在各个池塘巡查,他精准地知道每方塘里扬子鳄的数量。

  扬子鳄在古文献中被称为“鼍”,迄今已存在2亿多年,有长江“活化石”之称,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世界24种鳄类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扬子鳄不能自主地进行体温调节,只能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降低,体温随之降低,扬子鳄的食欲、消化等功能相应降低。“所以,每年10月中下旬以后,扬子鳄不再进食,活动能力下降,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就要将它们转到暖房中。”周奎厚对记者说,“最先‘搬家’的是7岁以下的幼鳄,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弱,需要尽快搬进室内。”

  “野生扬子鳄会挖洞穴,11月下旬进入洞穴冬眠,到第二年2月底开始苏醒。”周奎厚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高密度饲养,饲养池中没有洞穴供扬子鳄冬眠,要把它们搬到室内保温越冬。”

  车斗里装了20多条扬子鳄,记者跟着车子来到暖房门口。

  扬子鳄从车里被抱下来,一名工人拿着水管对扬子鳄进行冲洗,之后,它们被放进稀释有高锰酸钾的大盆里消毒。“来,这几条大的放进6号房,其余的送到5号房。”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科科长张雪松根据扬子鳄的大小指挥工人给扬子鳄“分房”。

  暖房

  “一个房间里的鳄鱼要大小差不多,如果有太小的,可能会被大鳄鱼伤到。”张雪松带记者走进暖房,房间内,扬子鳄趴在瓷砖砌成的水池里一动不动,听到人声,嘴里发出低沉的嘶鸣。

  “池子里的水不能多,起到保湿作用就行。”张雪松说,越冬房的温度会保持在10℃左右,并且有工作人员定期打扫、保湿,确保扬子鳄安全过冬。

  冬眠期间,扬子鳄无须进食,“到来年春天,气温达到14℃至16℃时,再移居室外放养”。张雪松说,在4个月左右的冬眠时间里,扬子鳄是不吃不喝的,依靠的是之前身体里存储的能量。

  “走,咱们去看看扬子鳄就地过冬的暖房。”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教育科科长刘端群带着记者来到一方较大的养殖池塘,池塘四周,各建一排平顶房屋,形成一个巨大的“回”字。

  走进房间,暖意扑面而来。里面是一个个水池,墙上安装着加热片,靠池塘的一面墙上,有一个小落地“窗”通往池塘。“你看,已经有不少小鳄鱼爬进来了!”刘端群说,“扬子鳄有趋暖性,天气一降温,扬子鳄会从池塘爬到房子里,不需要人工干预。”

  据了解,依托新建的“就地越冬房”,今年预计有2000多条扬子鳄将自行爬进暖房越冬。

  就地越冬项目总投资1615万元,主要对栖息地内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并配套监控、保温供暖等系统建设。今年年初正式投入使用,缓解了扬子鳄高密度饲养问题,实现了扬子鳄定点监控、行为监测,并彻底改变扬子鳄的越冬模式,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消除了越冬回捕和外放过程中对扬子鳄的伤害。

  “明年春天你再来看,又是这般热闹的场景,人工转场的扬子鳄由工人搬出来放进养殖池,就地越冬的扬子鳄陆续爬出暖房,游进池塘。”刘端群说。

  放归

  扬子鳄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种群庞大,因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干扰,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到20世纪70年代末,野生扬子鳄总数已不足500条,零星分布于皖东南地区和皖、浙交界地带,濒临灭绝。

  “经过40年的保护发展,目前野外扬子鳄种群数量约为1200条。”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章崇周告诉记者。

  自2019年起,保护区连续五年开展扬子鳄规模化野外放归活动,累计放归19次、1608条,野生地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与长江下游平原接合部。

  “迄今为止,没有发生过一起人为伤害扬子鳄的事件。”章崇周说。

  随着宣教力度的加强,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1982年,宣城市宣州区周王镇红洋村村民佘世珍一家在家门口的红星水库发现了一窝“土龙(当地人对扬子鳄的叫法)蛋”,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嘱托,佘世珍一家三口39年如一日,接力守护野生扬子鳄。2016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佘世珍老人“生态保护奖”,2021年佘世珍当选“中国好人”。佘世珍的大儿子目前在保护区从事巡护员工作。

  如今,扬子鳄景区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森林覆盖率达65%。截至目前,景区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成为立足宣城、辐射全国的重要科普和宣教基地。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4日 14版)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