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鱼博士”授人以渔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鱼博士”授人以渔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1-09 06: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青春之我】

“鱼博士”授人以渔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显波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挂职时,农户朋友叫我“鱼博士”,因为我是“研究鱼的”,读书时专攻水产养殖。我希望学以致用,将更多关于冷水鱼的科学知识尽可能普及给他们。几年的基层经历让我渐渐发现,比起“鱼博士”,农户们更需要一位授人以渔的“渔博士”。

  让广大农民受益的科普,不是干巴巴的、空洞的概念,而是好操作、能致富的实际办法。

  台江县地处苗岭腹地,土地零碎,人均耕地不足1亩。为利用耕地资源,当地素有稻田养鱼的习惯。每年谷雨前后,村民们纷纷插秧放鱼,稻和鱼从此一起生长,自成一景。遗憾的是,这种传统模式产量产值低,大家只能自产自销,无法依靠它增加收入。同时,当地农户习惯了人放天养,科学意识还没真正培养起来。

  稻田,急需科技的活水注入。可是,当我试图为大家普及稻鱼共生农业技术时,发现处处是难点。延续了上千年的养殖习惯,一下子被否定,农户们能接受吗?稻鱼养殖涉及那么多方法,哪个对当地适用?光讲方法,没有实地推广的先例来佐证,大家能信吗……

  我想,做科普一定不是“我说你听”的简单灌输。我得为自己说的话负责任,要考虑所教的知识技术能否落地、是否有效,而且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普及。不然,就是在消耗农民对科技工作者的信任。

  我和省农科院水产专家组成调研组,对台江的自然条件、产业发展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立足农民的经济能力和养殖习惯,我研发了基于帆布池的设施渔业养殖模式,即利用稻田10%以内的面积,用便宜的帆布搭建立体鱼沟,配套进排水和增氧设施,进行高密度养鱼。鱼沟立于稻田之上,不破坏耕作层;养殖尾水排入稻田,由水稻进行生态净化;水稻生长吸收尾水中营养成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水稻种植部分继续开展传统稻田养鱼模式,实现“一田两鱼”。

  这套模式成本低、产出高,还不需要对土地大改大建。农户听了,不再下意识地说“我干不了”,而是萌生了想试一试的兴趣。

  老屯乡的姜大爷找到了我,希望我帮助他改造鱼池。我欣然答应,因为我讲多少遍,也不及有人亲身实践一遍的展示效果好。我用1年的时间,手把手指导姜大爷在10亩田上建起帆布立体鱼池。改造不到半年,产量就增加了5倍。

  其间,我还将许多科学养殖理念传递给了姜大爷。比如他过去一直用草料喂鱼,以为鱼吃纯天然的草料就会长得好。殊不知,草料在池塘里发酵变质,污染了水体,反而可能造成鱼苗死亡。我为他讲解水质对鱼类生长的重要性,指导他更换饲料。水体更清澈了、鱼苗存活得更多了,姜大爷想事做事都变得越来越有底气。

  姜大爷家的变化,村里人看在眼里。大家口口相传,把我一个人的科普,变成了“人人科普”。

  随着经验一点点积累,我深深体会到,面向农民讲日常科普,“鱼博士”学术性的研究成果往往派不上用场。用“老乡的话”“身边的事”实现的授人以渔,让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光明日报记者李丹阳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9日 12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