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历史细节中重温长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历史细节中重温长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2-05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桂方海(西北大学出版社编审、总编辑兼常务副总经理)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的英雄壮举,也是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件。80多年来,许许多多中外人士运用手中的笔墨,从各自不同角度记叙和回顾红军长征。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重走长征路笔记》,是一次在行走中让读者重温长征壮举的尝试。

  《重走长征路笔记》作者魏永刚是一名记者,在一次“再走长征路”采访活动中重新踏上了红军当年的征途。采访活动结束后,他心中一直没放下“长征”这个主题。在长达几年的时光中,他一面查阅相关资料与回忆文章,一面先后数次重走红军长征所经过的不同路段,根据真情实感与走访见闻,写成了这本《重走长征路笔记》。

  许多记叙长征的书,都会不惜笔墨描写那些惊心动魄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作者认为:“长征,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也不是一段可以丈量地理距离的路途。经过历史沉淀,长征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的符号。”因此,该书没有着眼于具体战役,而是选取那些能够唤起人们记忆和情感的“符号”甚至是“历史碎片”——一座红军坟、一个马灯、一双旧草鞋、一面红旗、一块银圆等革命遗迹、遗物,将长征的理想与信念细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过了八十多年,段桂秀老人还记得,她把金长哥哥送到车头圩的一棵大樟树下。途经街上的时候,她为哥哥买了一双鞋,金长则把身上的一件旧衣服脱下来,细细叠好交给她。他们就此分别,金长告诉她,至多离开三五年,一定要等他回来。”“一位叫宁春的战士说,‘革命胜利了,这里能开个大农场,草地黑黝黝的土多么肥沃,种上麦子一定会长得高高的。’”……书中记录了许多这样的片段。这些故事,以历史的细节,还原了80余年前那场伟大的征途。

  在通道转兵过程中,“向导杨再能和红军告别时,天色已晚。红军留下他吃了晚饭,还给了他两块毛皮让他包脚。因为这段路杨再能很熟悉,他便执意要往回走。他没有想到,红军排长拿出一盏马灯和一颗手雷让他带上。第二天,村里人已经知道红军‘不抢东西,不抓壮丁’,都纷纷回村了。”在过草地的艰难行程中,“这几天寻找粮食的艰辛和吃不上东西的痛苦,让他们对粮食的渴望超过一切。他们恳求说,一袋麦子不过五十多斤,两袋麦子都拿走也不够战士吃,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一点粮食,又没有见到主人,为什么不拿走呢?但是,局长只用一句话来回答战士的恳求……‘都拿了,人家一家人回来了吃什么呢?’他‘武断地’的要求战士:还是用老法子,再到别处一粒一粒找吧。”这样的故事,无声地表达出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红军与人民群众深厚的鱼水之情。

  2024年10月,将迎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温故而知新,总能给人们新的启示。作者重走长征路,是站在今天的历史方位,对比长征路上的昔日与今天,摹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用事实歌颂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初衷,赞扬“为人民吃苦,吃尽天下苦,不让人民再吃苦”的理想信念,书写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人民群众幸福的生活。在探寻历史的过程中,作者也发出了“草地之问”——即无论何时何地,制定党的方针政策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为人民群众着想,常问“人民怎么办”“人民怎么看”。

  提及《重走长征路笔记》的写作缘起,作者写道:“这些历史‘碎片’更能给我们启示。因为普通战士的作为从一个侧面更真实地体现了红军队伍的本色。所以,我花了一点笔墨来叙述这些捡拾来的‘碎片’”。掩卷之际,我想,作者的朴素愿望在书里的19万字中得到了实现,这本书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迪,定能传递给更多读者。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05日 15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