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生活现场凝练美好的诗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生活现场凝练美好的诗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2-14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功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心灵是诗人的原乡。被诗歌记录的心灵,会在语言中留下轨迹,可以内视精微,可以包容万物,也可以在想象与眺望中,抚慰躁动的时光,给予诗歌无限的意蕴。在诗人的世界里,心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神奇无限的想象力,可以无限拓展深邃、宽广的空间。而诗人钟情于心灵抒发的浪漫情怀与保持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并不矛盾。在当下,让诗歌回到现实生活和让诗人回望心灵同样重要。

  写生活,写时代,并不必然伤害诗意。以诗学的目光观察生活,以诗学的笔触呈现生活,在生活现场凝练美好的诗意,反而可以更好地抵达生活的真相,增强诗歌的共鸣度和感受力。同样,诗意的深度与语言的浅显也不矛盾。浅显只是为了实现审美路径的便利,而诗人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自如运用象征、暗示、多义等手法,解出那个无法言说的妙处。“悟”这个字,才是根本。

  真正的诗,其妙处,当在不可说之美,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说,文辞中包含了真正的意图或含义,诗人并没有直接明确地说出来。诗是需要复杂化的。读者或听者通过仔细体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它强调的是表达方式的委婉和内涵的深远,使得意义的传达不是那么直接,而是富有暗示性和多层次性。

  普通人的生活大体上是平凡的、琐碎的,却也闪烁着动人的智慧,就看诗人是否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精准的抒情能力。诗歌中的词语,如果不能创新,是最易变质的。保鲜的秘诀,就在于独特:独有的表达,独有的抒情,独有的妙不可言。

  以天津诗人陈丽伟诗集《心事物》中的诗歌《春分》为例。这首诗歌就体现了日常生活书写中语词的妙用。诗人写道,“春分了,分什么呢/春分了,总得分点什么/要不这样吧/把春云分给蓝天/把春花分给绿地/把春风分给垂柳/把春水分给春风//下面,我们分人/把草地上奔跑的儿童/分给他们的父母/把小径上散步的青年/分给他们的恋人/把拐杖与银发/分给圆满的夕阳//把书声与课本/分给城市和乡村/把战乱中饥饿的人们/分给城堡和食品/把旅途上孤单的人们/分给友谊和信任//然后,我们分春/一半分给落雪的冬天/因为今天的每根青草/都满怀感恩/一半分给火热的夏天/因为未来的漫漫长路/需记住初心//至于,我们自己/就什么都不要分了/只要在心底/埋一粒善良的种子/整个生命的旅程/都会是鲜花绿茵”。

  这是一首节令诗。春天的福利是永在的,诗人有自己的愿望和安排,可以“把春云分给蓝天/把春花分给绿地/把春风分给垂柳/把春水分给春风”,更可以“埋一粒善良的种子”,蓬勃出一个温暖的人生。“把草地上奔跑的儿童/分给他们的父母”,其实反映的是家人分离及亲情的缺失、陪伴成长的珍稀。希望把本来的美好归还回去,反衬的是生活中存在的遗憾。诗人写的是生活中不必说、不可说,却又不得不说的人和事。随后,“冬天”“感恩”“初心”,三个关键词自然进入抒情视野。而“埋一颗善良的种子”于“整个生命的旅程”之中,这是生活的彻悟和生命的基本经验。每个人披星戴月,一路走来,最终领略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真谛。

  《春分》这首诗,从一个“分”字入手,写现实,写春天,写温暖,是想象力为诗人赋能,也是语言为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无尽的可能。作品在明亮中有曲折,语言通透,有对生活层层叠叠的巧妙拆解。对于诗人来说,要写出一首好诗,想象力、情感经验和语言表达三者缺一不可。可以曲折,可以直白;可以隐喻,也可以通透;需要技术,需要诗艺,更需要生活,最终通过神奇的语言落地。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14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