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朱鹮产蛋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朱鹮产蛋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4-06 01: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谢尚国

  “生啦!”

  饲养员马小龙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嗖嗖两下爬上竹梯,从鸟巢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枚朱鹮蛋——电子秤显示,80.2克!

  近日,位于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湿地的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万木葱茏,鸟语花香。2号笼舍内,成功配对的2只朱鹮正忙着选址筑巢,准备孕育下一代。“自从3月14日产下龙年首枚蛋,基地的产卵数量已经达到24枚。”基地负责人邱国强笑言,“这些天一睁眼,就能在微信群刷到朱鹮产蛋的温馨画面。”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朱鹮产蛋记

栖息在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的朱鹮。谢尚国摄/光明图片

  每年3月到6月是朱鹮繁育的黄金期,成年的雄鸟和雌鸟“喜结连理”后,经过筑巢、产卵、孵化,小朱鹮就会破壳而出。“这24枚朱鹮蛋都是最近10多天内产下的。”顺着孵化室监测员袁李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孵化箱里一枚枚朱鹮蛋整齐排列,大小介于鸭蛋和鹅蛋之间,蛋壳呈淡青绿色,表面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

  朱鹮的孵化育幼与普通鸟类不同,除了特定的温度、湿度外,还需要人工控制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每一枚蛋的出处都要记录准确,避免成年配对时近亲繁殖。”袁李莹告诉记者。

  被誉为“东方宝石”和“吉祥之鸟”的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后因生存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在20世纪急剧下降,几近灭绝。

  自2008年从陕西引入5对朱鹮以来,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先后攻克了饲养、繁育、野化等技术难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基地,朱鹮种群数量达到761只,其中野外种群367只。

  “待今年孵化季结束,基地里的朱鹮种群数量预计可突破800只。”在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邱芳荣看来,接下来,朱鹮宝宝的相继出生,不仅将扩大朱鹮南方种群的规模,也见证了当地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良好成效。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06日 01版)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