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新闻随笔】
作者: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4月23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在做客“2024上海民生访谈”时透露,今年上海计划新增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达3万张以上。这一消息引发公众关注。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长啥样?上海市有关部门透露了几个细节。第一,实用性强,四人一间、带有独立卫浴设施的宿舍为主,合理配置双人间、单人间;第二,房租不高,租金标准控制在每月每个床位500至1000元;第三,位置较好,项目优先在配套成熟、交通便利、产业集中的区域配置;第四,氛围不错,主打方便温馨。相对于上海租赁市场的行情,这样的政策性住房性价比高,满足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现实需求,真正把好事做到了人们的心坎上。
大城市,居不易。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租房成本在生活支出中占据了较大比重。能否减轻租房压力,直接关乎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幸福感、城市归属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切实增加宿舍床位租赁居住供给,形成“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即通过租赁宿舍、床位等形式满足相当一部分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这一政策看起来是在繁华的都市安置了一张张廉价的床位,实际上是在以一张张床位安放城市的包容与温情。
城市当然需要有包容性,需要有温情。“城,所以盛民也”,城市发展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果没有人的聚集,城市就不可能成为城市;如果不能从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出发考虑问题,城市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人情味、吸引力,就背离了人们建设城市的初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经济发展规律上看,全世界长期较繁盛的大都市,大多非常注重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在有的城市,甚至有1/3的人口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房里。城市积极主动地为那些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居住保障,更多人才会选择把青春、汗水和智慧奉献在此地。说到底,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既是城市管理者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城市本身发展的需要——以温情的政策惠及外来务工人员,不是一种单向付出,而是一种合作共赢。因此,城市需要努力让无论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老居民,还是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等,都能在城市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给人们以“家的温馨”。这个“家”可以很简单朴素,但一定充满着温暖人心、休戚与共、积极进取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构建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除了有“包容”“共享”等特点,还洋溢着一份“体谅”与“温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时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既肯定了上海的做法,也为全国各地城市治理者指明了方向——让城市有高度更有温度,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城市才能展现它应有的“人民性”。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0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