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一线讲述】
讲述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党委委员、生态保护科科长 齐旭明
天刚蒙蒙亮,莽莽雨林传来阵阵啼叫,像口哨,又像鸟鸣。仔细一听,那声音空灵、细腻、穿透性强,能传好几公里。这其实是海南长臂猿在宣示领地。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栖息的海南长臂猿。新华社发
几乎每天清晨,海南长臂猿都会大声鸣叫,往往是一只雄猿先叫,然后母猿跟着叫,接着猿群“合唱”,每次持续时间从3分钟到20分钟不等。清亮的长音由低渐高,仿佛是一首雨林中的美妙乐曲。
海南长臂猿是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有物种,也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20世纪50年代初,该物种种群广泛分布于海南全岛,数量约2000只。不过,由于当时对物种保护认识的局限性,该物种栖息地不断减小,其种群遭受频繁干扰和猎杀,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末,仅剩7~9只个体幸存于海南霸王岭的热带雨林之中。
14年前,我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加入了霸王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团队。当时我和护林员一样,对海南长臂猿进行过日复一日的监测。我们需要提前一天到达住宿驻点,第二天凌晨4点起床进山,带着手电筒,摸黑赶往监听点。听到长臂猿的叫声便寻声一路小跑过去。每个月有22天在山上,15天在野外监测,5天是栖息地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监测长臂猿的护林员多是兼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也没有专业林学知识背景,全凭经验记录。对长臂猿的监测也始终停留在食性、家庭群是否完整、是否有新的婴猿出生、有无独猿等层面,科技手段也有限。同时,没有对监测记录进行过系统整理,没有形成过系统性的报告。
于是,我主导组建了一支18人的海南长臂猿监测队伍,负责调查掌握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和结构动态,与高校专业监测人员一起,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长臂猿研究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我们还在海南长臂猿的一个家庭群范围开展监测试点,共布设触发式红外相机320台,实时视频监控探头19处,为海南长臂猿全天候跟踪监测提供了有效经验,同时为必要的公益性宣传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素材。
这些年,我们还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超过2000亩,搭建绳索廊道28条、种植树木廊道近900株,为海南长臂猿种群扩展提供了迁移路径,也为它们栖息地范围的扩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恢复,已经从2003年的2群13只增加到2022年的6群37只。海南长臂猿保护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内和国际上的普遍认可。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会议期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章新胜以“霸王岭模式:基于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为题,向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海南智慧”。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之殷、郝泽华、李洁、张哲浩、张锐、王雯静、万玛加、王晓樱、陈怡 光明日报通讯员 金永成、李梦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