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刘水静(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汉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教授)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以“大思政课”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尤其是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善用历史文物讲活思政课道理,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文件,系统部署以文物资源优势赋能思政课建设工作,以活化利用历史文物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21年7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推动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革命文物这一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以人为本的教学育人资源,强调挖掘、运用好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2022年7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育部会同国家文物局设立了涵盖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在内的100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历史文物的思政教育功能,着力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在多方协同下,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化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为切实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提供了深厚力量。
充分发挥历史文物的思政教育功能,离不开对文物的深入研究阐释。近年来,党和国家注重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做好考古成果和文物遗产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在此基础上,推动研究成果及时纳入中小学历史课本,纳入青少年通俗读物、辅导读本,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不断凝聚博物馆、展览馆与学校的研究和育人合力。2024年3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工作,遴选产生了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在内的20个协同研究机构,致力推动革命文物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融合发展。此外,近年来的馆校协同育人实践,还体现在学校师生从校园走向场馆,在博物馆、展览馆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体现在历史文物从场馆走进校园,让历史文物丰富校园文化,发挥育人作用。
与此同时,新兴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让历史文物的文化底蕴拥有了鲜活生动的当代表达形式,大大增强了育人化人效果。许多学校积极开展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让历史文物、历史情景、历史故事变得可感可触。不少博物馆依托区块链技术推出的数字文创,让科技感满满的文物走出博物馆、走进年轻人日常生活,强化了青少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新媒体、新技术、新形式的广泛运用,激活了古老文物的时代生命,激发了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共鸣。
未来,还可以不断创新历史文物融入思政课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保护和应用,将其低成本、高成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方面,按照“大思政课”的建设要求,推动多元主体共建共享,邀请历史文物研究者、博物馆讲解员等到思政课堂担任特聘教师,深化学生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了解,强化历史文物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搭建文物与文化遗产云展厅、文物文献资源数据库、数字化宣传平台等,推动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策划推出革命文物系列短视频,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在修复和保护文物与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讲活思政课道理、优化育人效果。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1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