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评析】聚四方合力 护古树名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评析】聚四方合力 护古树名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5-23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评析】

  作者: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在苏州,一些千百年树龄的古树散落在乡野村落、寺观古迹、宅第园林之中,它们凝视四时更迭,阅尽世间沧桑,与每一代苏州人相依相伴。数日前,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举行展览,以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为核心,为百余棵古树名木立传,引发关注。

  从司徒庙的圆柏、罗汉寺的藤樟交柯,到定慧寺的银杏,曾“参演”过《红楼梦》的美人茶,这些吴中古树名木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唐宋时期,古木就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文徵明等文人纪游绘画曾在吴门画派中掀起一阵热潮。如今,苏州有关方面通过古代诗词、书画对“树”的关注,展示“树”的历史和文化,可谓一桩艺苑雅事。从媒体报道看,展览前苏州还开展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完成了摄影、文献检索、口述史采访、标本采集等工作。可见,当地为古树“树碑立传”,追求的不只是风雅,还有增强公众古树名木保护意识的考量。

  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安徽黄山的迎客松、北京潭柘寺的帝王树等古树,纵横千百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漠深处的胡杨林,塞罕坝的落叶松,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枥等名木,是国人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千千万万散落各地的古树名木大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力度不够,加之一些犯罪分子唯利是图,导致很多古树名木被人为损伤,乃至砍伐、盗取,损失严重。贵州剑河县千年“古楠木王”惨遭盗割,福建多株古樟树被人为“毒杀”,广西龙山村“500年古树”被私自盗砍,凡此种种乱象,令人痛心。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损害古树名木犯罪的打击力度;新修订的森林法首次在法律层面将保护古树名木列为专门条款,多地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办法;2021年,北京农学院新增古树保护方向班,专门培养高层次的古树保护人才。多方协同努力,从制度上为散落各地的珍贵古树名木构筑更加有力的保护网,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囿于经济发展水平、认识程度的差异,眼下各地古树名木的保护效果也有所不同,有的依然亟待提高。

  保护古树名木,需要摸清家底。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目前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各地“在摸清资源本底基础上,严格落实挂牌保护”。如果说各地落实“挂牌保护”是一项制度层面的工作安排,以展览等文艺形式为古树名木“树碑立传”则是一种春风化雨的公民教育。让更多人懂得古树名木的珍贵,培养个人对古树名木的艺术欣赏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保护意识,形成保护合力。眼下,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古树名木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3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