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邱格磊 陈伟(均系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在要求。钱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时代性、传承性与传播性等重要特征。五代闽国钱币文化作为唐宋两朝钱币制度变革顺利延续、国家经济中心南移等重要历史过渡期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铸造、发行、流通、监管等过程中展现出兼具中国特色与区域特色的文化风采,涵养了开拓创新、为民谋福、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彰显出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推动金融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的产生与演变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变迁和制度变革,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嬴秦。行至唐末五代,两税法继续施行引致“钱荒”“钱贵物轻”,政治大分裂导致钱币混乱,铜钱、铁钱、铅钱等各种材质的钱币并存。五代闽国地处“东南山国”,远离战火纷乱,恰逢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期。但因铜钱流通规模基数小、铸造资源匮乏等客观局限,为生存扩张、劝课农桑、通商贸易,五代闽国成立之初就在闽太祖王审知的带领下积极探索铜钱、铁钱、铅钱同时流通的钱币政策,逐渐形成了独具沿海区域特色的“多元一体”钱币文化。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表现为以铜钱、铅钱、铁钱交替作为主币,多币种并行流通。在五代闽国初期,钱币多元化趋势初显,先后出现以铅、铁为币材的钱币,但其铸造流程、流通范式、兑换标准仍以铜钱为主,并传承了尊君重道、为民谋福的儒家铜钱币文化。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但其从未称帝,并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赢得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据《古泉丛话》记载,此阶段的闽国以开元通宝背闽铜钱、小平铜钱、背十铜钱等正统铜钱币为主币,用以对外从未间断的交税纳贡,或对内服务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领域。
在五代闽国前中期,因北方战乱而迁入的人口骤增,现有铜钱流通规模难以满足正常商贸往来,甚至造成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遂出现铸造铅钱替代铜钱、繁荣区域经济发展之现象,体现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铅钱币文化。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闽王王审知创造性地利用汀州宁化县丰富的铅资源开设铅场,并于次年始铸全国最早流通的铅币。该铅钱仍以会昌时期的开元通宝为设计样式,背面新铭文“闽”或“福”,币值约为铜钱的10%,并以市场兑换之法,补铜钱流通之不足。
在五代闽国中后期,随着外引铜钱成本上升、内战开销逐渐增大,铁钱成为闽国主流货币,并体现出独立自主、贪婪无度的矛盾性铁钱币文化。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审知病逝,随后出现同室操戈的混乱局面。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王延钧称帝,与几位继任者独立铸造了永隆通宝、天德通宝等铁钱,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其相对独立的钱币文化。但为满足统治者贪欲而大量滥发的铁钱,缺乏有效监督管理,导致铁钱币材逐渐劣化、币值严重下降,甚至出现铁钱劣币驱逐铜钱良币现象,严重扰乱了当时的钱币市场。值得强调的是,尽管闽国灭亡,但其铜钱币文化、铅钱币文化却被认同、传播,并延续至后世朝代。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是汉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经过特殊时期、特殊区域、特殊养分的不断滋养与发展,凸显出兼具时代性、传承性与传播性的文化属性与精神内涵。
一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涵。五代闽国政权面对属地铜钱钱荒,开创性地铸造“闽开元”钱币,并结合地区丰富的铅铁资源优势,先后铸造了铜质、铅质、铁质的“开元通宝”,有效降低了铸币成本,切实保证了“金融活水”功能;创造性地根据各类币材的铸造成本、流通数量,确定币值大小、兑换比例,加之钱币“新铭文”粗犷深厚、难以模仿,共同推动其在传承唐代“户部、度支、盐铁”三司财政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初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货币流通、监管体系。
二是为民谋福的精神内涵。五代闽国在钱币铸造、发行、流通过程中,遵循为民谋福的准则。如推崇休养生息之法,通过以铜钱称臣纳贡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以铸造的铅钱、铁钱推动区域农业生产、货物交易,在物质层面满足人民安居乐业之需求。又如实施文化育人之策,以铜钱、铅钱、铁钱等钱币形式的财政性支出,支持建立了吸收天下英才的“招贤院”,设置了州学、县学、私塾等多层次教育机构,修建了传播儒学、佛教、道教等多元文化寺庙,以“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之盛况,从精神层面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三是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涵。五代闽国在早中期的钱币兑换、流通过程中尽显开放包容之精神,推动其海上交通由唐末的“北仅通会稽,南惟迄广州”,发展到北至朝鲜、南至印度与阿拉伯地区,为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对与之存在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钱币持包容态度,允许闽国铜钱、铅钱、铁钱与其他钱币按照约定的重量比率进行兑换,推动实现各国优质资源跨空间的优化配置。又如对海外市场探索、海外贸易往来持开放态度,并以钱币辅之,尤其是加铸铅、铁钱币以支撑疏通闽江水道、建造码头船只,推动珍稀商品的海上贸易。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的时代价值
五代闽国钱币文化所蕴含的开拓创新、为民谋福、开放包容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加快金融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是开拓创新的钱币文化为新时代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样板。五代闽国为增强货币市场流动性,敢于创造性地结合“三司”制度力量,因地制宜地铸造铅币、铁币等法定货币,有效促进了属地社会经济在短期内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发展数字人民币应传承好、弘扬好五代闽国开拓创新的钱币文化,充分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有效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高效赋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为民谋福的钱币文化为新时代践行“金融为民”理念提供了又一文化力证。五代闽国钱币铸造满足了人民物质、精神需求,换来了“三十年间,一境晏然”之美誉。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金融需求;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建设,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新时代绿色金融力量为人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是五代闽国钱币文化中所蕴藏的善于“走出去”“引进来”基因,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运行提供了文化养分。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金融领域应该展现出敢于参与国际竞争的气势,彰显出有序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文化智慧;构建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平台,增强人民币在国外市场的资源调拨、要素集聚等能力。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9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