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冯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向中
盛夏,一场透雨,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高标准农田满目碧绿。
滨海镇河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向福在田间忙着给玉米追肥,用手抹一把脸上的汗水,高兴地说:“趁这场雨,及时追肥,玉米亩产1000余斤不成问题。加上小麦亩产1200余斤,每年亩产粮1吨以上,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河东村位于黄河尾闾,退海之地,全域耕地以盐碱地为主,土壤盐碱化严重。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如今,盐碱地经过整理改良,变成了“吨粮田”。
沾化地处鲁北平原,渤海“C”字湾南侧,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土壤盐渍化严重。“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电线杆子比树多,鸟儿不落窝;旱了收碱土,涝了收蟾蜍……”一首当地打油诗,形象描述了沾化区盐碱地的荒凉与贫瘠、生态脆弱。
自2021年以来,沾化区依托资源优势,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实施盐碱耕地连片开发,深入挖潜扩增量。新增耕地与原产耕地同步改良,探索实施以盐碱地改耕地,撂荒地改适耕地,涝洼地改平整地,边角地、岔花地、零星地等小地块改大地块为内容的耕地“四改”集中融和路径,稳定利用耕地3万亩,耕地面积实现三连增。
如今,沾化区通过连续3年盐碱地综合整治改良,“禾苗绿”取代“盐碱白”、“金灿灿”取代“光秃秃”、“不毛地”变成“吨粮田”。“我们立足实际,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有效保护耕地,深挖盐碱地潜力、提升地力、提高产出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盐碱地整治改良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沾化区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
盐碱地改粮田,增效又增产。耕地整理后,耕地集中向种粮大户流转,一大部分劳动力从有限的耕地上“解放”出来,就地打工,实现了农民务工收入增加、农业收入不减、村集体收入增加。河东村把村集体2400亩荒地承包给村民,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11万元。滨海镇祥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员吴振军流转耕地200亩,每年有30余万元的收入。
生态向好鸟先知。2024年2月22日,国家几度濒危野生动物大鸨悄然“造访”沾化,经滨州市野生动物调查团队观察和统计,这一群共36只。现在,红腿长嘴鸥、中华秋沙鸭是沾化的“常客”,白天鹅和东方白鹳时常与人同框。
“我们认真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恪守耕地保护底线、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执行‘田长制’,探索实施生态赋能、以整治碱、以地适种、以种适地、高效种植,稳产增粮的路子,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推动农民增收入、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给乡村振兴加力。”沾化区委副书记、区长赵东说。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5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