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见证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写在“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之际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见证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写在“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之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10-09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内蒙古第一次发现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为一体的建筑遗存;出土目前考古发掘中体量最大的一件玉龙;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填补内蒙古地区考古出土玉器研究的空白……不久前,在内蒙古赤峰市举办的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讨会上,现场公布的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红山文化积石冢考古重大成果再次惊艳众人。

见证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写在“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之际

元宝山积石冢遗址的北部圆冢 新华社发

  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已发现700多处红山文化遗址,是整个红山文化分布区内遗址分布最密集、最集中的地区,赤峰市是中国田野考古工作开展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新石器时代完整的文化序列,见证了红山文化孕育、形成、发展、兴盛和衰落的整个过程,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区。

  “70年前,尹达先生命名‘红山文化’,由此建立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第一支考古学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学理论建构的重要一环。70年来考古工作者深耕田野探研求索,陆续发现蜘蛛山、东山咀、牛河梁、魏家窝铺等一系列重要遗址,不断揭示红山文化丰富内涵,让照亮中华文明的曙光璀璨绽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

  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介绍,70年来,红山文化的发现与发掘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其中,从1954年到1980年,红山文化发现进一步增多,红山文化的面貌进一步明确,在1981年到2017年间,发现并发掘了大量红山文化聚落,包括居住址及埋葬祭祀遗址,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起了有关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与机制的热烈讨论,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得到重视。

  2018年至今,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推进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的深入,有关红山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源头性地位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见证中华文明的璀璨星辰——写在“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之际

元宝山积石冢遗址随葬玉器出土现场 新华社发

  通过70年来连续不间断的考古发现,目前对于红山文化的分布、年代、分期等问题基本形成了共识,对其陶器、石器,尤其是玉器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可红山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于燕山以北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年代约为距今6500年至5000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红山文化除延续本地区文化传统外,还大量吸收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等的优势因素,同时自身优秀因素也在不断扩散。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史前社会发生飞跃性变化,红山文明正式形成,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突出贡献。”陈星灿说。

  丰富中华文明起源理论体系

  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文博机构和高校院所开展的“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从聚落特征反映的社会变迁、礼制的形成、资源分布、生业形态、手工业生产发展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红山文化社会的发展与演变,以期了解红山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区域特征,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的“红山元素”,丰富并完善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论体系。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阐释,学术界普遍认可,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发展进入鼎盛期。”陈星灿说,主要表现在遗址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加剧,以建筑、玉雕、陶塑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集中出现;等级制度确立,聚落内部出现高等级社区,社会分层更加明显,以玉为葬、以玉为礼的出现,突出强调玉器的重要地位,以玉为载体的礼制形态最终确立;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龙图腾崇拜成为红山文化先民的共同信仰;社会管理体系表现为神权和王权的统一,高层统治者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和发达的渔猎经济传统助推了社会的高度发展;科学和艺术成就超越以往,以天文学知识的科学积累和玉雕技术的空前发展最具代表性。

  以此为标志,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红山文化中有清晰的表现,红山文化是探索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关键的考古学文化之一。

  以申遗为契机加大保护研究力度

  2012年,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与辽宁省牛河梁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两地以此为契机联合推进红山文化申遗工作。

  2023年,赤峰市全面启动赤峰境内红山文化遗址再调查工作,遴选有价值的红山文化遗址。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出土的龙形蚌饰,被初步断定为红山文化早期文物,填补了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的空白。同时还陆续举办了多届以红山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大型展览,推动红山文化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

  “我们加快推进红山文化申遗工作,成立市、区两级申遗工作领导小组,与朝阳市签订《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工作备忘录》,推动红山后遗址和魏家窝铺遗址成功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力开展红山文化宣传推介,利用文化纽带连接旅游资源,先后举办红山文化旅游节17届,推出市域考古游径路线19条,设计140余款红山文创商品,让大家感受赤峰的文化魅力。”赤峰市委书记万超岐说。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09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