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台州临海市永丰镇“留贤·共富工坊”,缝纫机的响声不绝于耳,几十名工人正忙着加工、检验、包装,生产太阳伞篷布。该工坊负责人胡彩英说:“从去年9月开始,工坊组织周边村剩余劳动力为当地企业赶工生产户外休闲用品,手脚麻利的月收入可达6000元。”
2022年以来,像“留贤·共富工坊”这样的共富工坊,台州市已发展了1527家,链接企业1259家,吸纳从业人员4.79万人,发放工资超14亿元,帮助入驻企业降低用工成本13.7%,带动村集体增收2.45亿元。工坊类型从基础的来料加工、定向招工为主转为产业赋能、农旅融合、电商直播、品牌带动等模式齐头并进。
“我们通过党建引领打通了共富工坊的服务链、产业链、人才链,持续放大‘强村、富民、惠企’综合效应,有力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充分就业。”台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10月,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部共富工坊建设地方性法规《台州市共富工坊建设管理规定》,今年又制定了共富工坊“安全规范”“增技增收”“利益联结”三个专项工作指引,构建覆盖工坊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台州市还建立了县级主管部门专业干部直接联系工坊机制,选派3436名党员干部担任“工坊管家”“工坊顾问”,为工坊提供项目引进、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安全指导等各类服务。
针对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高山海岛村、后进村等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县级组织部门牵头“一村一策”开展分析研判,精准谋划布点。椒江区大陈镇探索建立“村集体入股、岛民做工、企业分成”模式,聚合3个村党支部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大陈海味”共富工坊,村集体年均增收超50万元,渔民年均增收8万余元。
台州市还积极引导企业将有一定技术门槛、劳动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共富工坊,实用技术人才、乡村管理人才、科技特派员、企业技术人员等专业力量“入坊教学”“入坊实践”,推动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让一座座共富工坊成为乡村技能创富平台。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文化层次低、就业技能弱的问题,台州市会同开放大学、农技院所等,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培育一线技能人员8300余名。针对留守老人、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由党员“一对一”联系服务,推动技能送上门、就业送到家,有力地促进了低收入群体增收。
古建名匠助力汇溪古建小镇“破圈”;非遗传承人在国家5A级景区台州府城“安家”,带动一批新传承人走上产业化新路……台州市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培育组建“帮农客”团队,带动探索从“工”到“匠”,持续推动共富工坊迭代升级。
如今共富工坊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开始注重品牌化、特色化建设。路桥区协同推进以新农民、新农村、新产业为特点的“三新”共富工作;位于峰江街道蒋僧桥村的百花共富工坊,探索“企业+共富工坊+农户”联建模式,培育了一批从事城市园林、园艺服务的工人。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3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