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黄凯锋(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近日,由上海越剧院倾心打造的“越时代·越美丽”传承系列演出精品迭出,新改编的《红楼梦》既保留了传统剧目韵味,又充满现代人文气息,在全国巡演中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激活中华文化的优秀因子,激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历史自信、文化自信,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展现了中华民族推动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意味着要坚定地站在自身发展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深刻理解并珍视自己的历史和现实,自觉担当起中国人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一项对中国年轻群体文化消费的调研显示,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支持国产文化产品。这种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近期《黑神话:悟空》的火爆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基础。这款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产品在叙事方式上坚持“以我为主”,深入挖掘和重构《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与人物关系,自信从容展示多元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
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探索赓续中华文脉多元路径。底蕴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协调新旧、和谐共存,实现对历史文化元素的保护、利用和发展,让中国人感受时代和历史交融所产生的魅力,应该是中华文脉赓续相传的价值导向。故宫博物院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场景;上海市打造“红色文化季”,让历史遗存变身创意园区,推进“建筑可阅读”项目发展等,都是既保护历史记忆又拓展新时空的有效举措。在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基础上,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美誉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将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并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理性选择,这需要我们持续探索赓续中华文脉的多元实践路径。
坚持系统性规范化,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内涵的挖掘研究和载体的修复存续,更需要通过制度性规范化的保障,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整体性谋划,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持、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比如,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从制度层面建立了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二是要加快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如加快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历史街区与古老建筑保护条例,避免文化资源滥用或市场无序开发,筑牢历史文化遗产的法治屏障,真正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三是构建多方协同机制,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比如,在上海举办的“造物十二时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展”,复古的火车站变为艺术秀场,观众移步易景,感受非遗美学的“人间烟火”。中华文脉传承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民众的共同参与。政府通过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资助来引导方向,企业可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资金和市场资源的优势,非营利组织可以利用其灵活性和创新性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出贡献,大众参与则有助于提升传播效能。
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传承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创造性转化,我们能够从古老的文化资源中发掘出符合新时代精神的优秀因子;通过创新性发展,我们又能够使这些深刻内涵适应现代生活,展示独特的中国智慧。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0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