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徐鑫雨
云南昭通位于乌蒙山区腹地,山地面积占97%以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是脱贫攻坚战中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近日,记者走进昭通,看当地干部群众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走稳增收致富路,奏响幸福振兴曲。
产业因地制宜,群众增收致富
小雨淅沥、大雾迷蒙,昭通市永善县黄华镇黄华橘园特色水果示范园里,一棵棵白橘由近及远隐没于雾气之中。黄华镇党委书记韩维树告诉记者,这个橘园年产值可达9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群山环绕的黄华镇,年日照时数达2200小时以上,凭借光热、土壤、气候等资源优势,全镇建设有枇杷、白橘等示范园10余个,带动全镇种植特色水果3万亩,花椒5万亩,产值达3.2亿元。
在茫茫群山里,昭通各地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齐心协力共同致富,交出了各有千秋的答卷。
一棵一米高的脐橙树,能结下33个果子。在永善县刹水坝水果基地,桧溪镇源胜村党总支书记罗仕银对记者说:“这一棵树的果子足足有20多斤,能卖几百块钱呢!以前老百姓种玉米,一亩地才能挣几百块,如今种脐橙,一亩能挣一万多。”
在盐津县牛寨乡万和村,早先种植的景观水稻已经收割,牛肝菌大棚里,不少村民正在忙碌。这个主打农文旅融合的村子,今年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实现综合收入800万元。
而这乌蒙深处,最火的还是竹产业。大关县木杆镇,家住万亩竹林间的黄光荣老人十分感慨:“以前只能用来当烧火棍的筇竹,现在一根都卖到几十块钱了!”2023年,拥有102万亩筇竹的大关县培育发展笋材加工企业19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1个、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82个,实现综合产值20.8亿元,受益群众17.3万人。
“早年间为了生计,村里不少年轻人去大城市打工。现在,村里办的企业吸收了113人,80%都是本村人。离家近不说,挣钱也不比城里少。”大关县木杆镇向阳村党总支书记程公毅说,随着家家户户脱贫致富,老家的吸引力越来越足。
保障群众医疗,优先发展教育
驱车穿行昭通各地,群山环绕间霞蔚云蒸,白云深处,点点屋舍错落山间。司机告诉记者,住在山里环境确实很美,可山高路险,也是多少年来老百姓贫穷的根子所在。
地处深山峡谷、被夹在两山之间的盐津县城被当地人戏称为“一线城市”;因险关重叠、关镇坚固而得名的大关县,县域内99%都是山地,群众不但出行不便,还经常面临地质灾害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和避险搬迁的陆续推进,不少群众告别了“杈杈房”和土坯房,搬进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城新居。采访期间,很多群众都说,当地最好的建筑是医院和学校,最好的设施都在医院和学校里。
盐津县新建的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未来,这里将设置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合作的便民大药房,让病人省去奔波之苦;大关县人民医院因为有了专家的组团帮扶,自2023年8月以来县内就诊人数增加1万余人次,患者满意度由81%提升至92%;永善县第二人民医院主体建设已完工,新院区可新增498个床位。
看着大关复兴中学篮球场,副校长郭云青自豪地说:“在大关,能找到一块建操场的地可不容易,最平的一块地给了我们复兴中学。”在这所家门口的学校,今年孩子们中考考出了平均651.2分的好成绩,高考成绩也十分亮眼。
产品走出去,游客请进来
在盐津县豆沙关,有一道别样风景——五道并行。脚下是秦朝修建的五尺道,眼前是隋唐开始兴盛的关河水道、20世纪修建的昆水公路、2004年开通的内昆铁路、2008年修建的水麻高速公路。五条并驾齐驱的道路跨越时空。
记者在走访中,不止一次听到当地群众对于交通发展的感慨。黄华镇党委副书记向禹表示,镇里的白橘让群众快速增收,离不开直接开到地头的物流车辆,昭通市到黄华镇的高速公路通车后,原本3个多小时的车程缩至不到1小时。在永善县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女工们已经下班,停靠在厂房一隅的货车还在紧张装货,这些酸辣脆爽的鲜笋小零食第二天就能摆上另一个城市的超市货架。在大关县,筇竹制作的沙发、茶桌等家具远销江浙沪等地,甚至出口海外。
近日,大关县打造的“两天一夜游”精品旅游路线与多家旅行社签约。“富集的文旅资源还需要与便利的交通强强联合。”大关县黄连河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刘耘君表示,“大关的外部环线交通已经非常顺畅,我们县内交通有待完善,景点之间往来时间还有点长。未来随着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我们不仅能让大山里的产品走出去,也能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