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治学孜孜以求 新岁梦想可期——文化学者们的新年心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治学孜孜以求 新岁梦想可期——文化学者们的新年心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01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彬 谭华 李苑 韩寒 陈雪 王洪波 舒晋瑜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岁月翻开新的一页。

  新年新期待。相信每个人心中都装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邀请知名文化学者,写下他们的新年心愿—或聚焦学术研究,愿在新的一年能突破更多知识的边界;或着眼文化传承,希望古老的传统文化能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绽放新芽;或心系文化交流,期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世界舞台上奏响强音。

  有思索,有期许。是接续,是开新。我们撷取文化学者们的新年心愿,希望通过文化视角,展示新年愿景,激发前行动力,也期冀能为广大读者新一年的工作、学习带来启迪。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陈平原:

  人文学科要做好迎接人工智能挑战的准备

  2024年,对我来说特别要紧。2月,循例从北京大学退休,仅保留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及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头衔;9月,受聘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出任河大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此外,商务印书馆2024年刊行的24卷《陈平原文集》,算是给此前40年的学术生涯作了个小结。

  2025年,我可能会在京豫两地来回奔波,组织学术活动,扶持年轻一辈。马上着手的,是应出版社之邀,将多种大学史论删繁就简,让其重新焕发生机。另外,我主持编纂的十卷本《潮学集成》,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我还计划将多年在北大讲授的专题课“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鲁迅与胡适”等陆续整理成书。至于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或者合并进行,或者壮士断臂,必须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才能逐渐明朗。

  我有些新的工作设想,包括写作计划及视频课程,做还是不做,以及能做多少,还在评估中——既评估个人能力,也评估时代需求。毕竟,世界变化太快。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人文学科也受到了冲击,面临着挑战。然而,若不是从社会评价的角度,而是着眼个人修养以及气质形成,比如阅读经典的能力、洞察世界的幽微、理解人生的苦难、培养人性的高贵,人文学科还是有一些品质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作为人文学者,到底能做什么,以及该做什么,一时看不清楚,那就先沉一沉。等想好了,再重新出发。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

  新闻传播应契合公众对高质量信息的殷切期待

  在当代学术发展的格局中,文科各专业均应积极探寻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路径,以此拓宽自身的发展边界与视野维度。以新闻传播学科为例,当前其不仅正着力于与法学、国际关系等专业开展深度交叉融合,亦有规划地向理工科部分专业探索合作契机。

  如今,社会各界对于信息的需求呈现出持续攀升且日益多元的态势,这对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传播从业者亟待加强专业素养的淬炼,精心优化传播策略,全方位提升传播的效果与效率,全力追求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精准性,进而契合公众对高质量信息的殷切期待,有力推动学科的稳健发展,为构建健康、理性、高效的信息传播生态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当下,信息行业当以持续拓展广度与深度、提升传播效率为目标,在现有的服务架构内,进一步优化流程、整合资源,从而更加敏捷精准地回应大众对于各类信息的需求,尤其在新事件发生且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节点上,能够迅速且有效地为大众提供全面且翔实的信息资料。这一愿景虽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但契合广大民众对于信息获取的殷切期望,也将有利于推动信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社会信息的高效流通与精准传播构筑更为坚实的基础。

  新的一年,希望新闻传播学研究更加契合实际。当下新闻传播业发展日新月异,为研究界提供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对理论进行精准且深入的调整与发展,有利于拓展研究视野,使研究更具针对性,进而提升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汝信:

  期待年轻学人多多关注新问题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问题非常复杂,我们现在对新问题研究还不够。现在,强调文化的传统,强调民族性。我们要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从整个世界的视角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现在我们处在关键时期,出现很多新现象,表现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比如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光对中国,对整个世界也都非常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会对生产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新的生产关系适应它,新的时代,生产力的变化怎样推动新的生产关系?随之而来的深层变革如何理解?我很想研究这些问题,但我94岁了,已经没有能力研究了,希望年轻的同志去关注和研究这些新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

  希望树立文化主体意识

  新的一年,希望国人能够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这非常重要。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自信。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收各种文化养料而保持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

  把陆游的爱国情怀传递给读者

  新的一年来到了!我虽以钻故纸堆为业,但在新的一年还是有些新的打算。2025年是陆游诞生900周年,陆游故里浙江绍兴正在筹备隆重的纪念活动。身为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我当然不会置身事外。我曾写过十余篇研究陆游的学术论文,新的一年准备以此为基础编写一本《陆游十讲》,材料已经收集完备,一过元旦就会动笔。陆游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伟大诗人,洋溢在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对当代读者具有强烈的鼓舞作用。我希望把《陆游十讲》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普及读物,让更多读者阅读陆游、了解陆游。陆游曾在梦中作诗云:“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但愿我的小书能让陆游的梦想成为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刘跃进:

  希望学术研究更接地气

  过去十年,我一直潜心研究十六国北朝(包括隋代)时期的历史文献,编纂了数百万字的资料长编,有些考订成果已收录到《中古文学文献学》增订版中,近期还将陆续整理成专题论文发表,并结集出版《十六国北朝文学丛考》等论著。这样做,一是填补我自己研究领域的空白,二是探索中国文学的实用传统。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刘禹锡也说:“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中国文学为时、为事而作,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大的实用功能。从蔡邕到曹丕、陆机,再到《文心雕龙》《昭明文选》,中国文学特别是各体文章,匠心独运,文采纷呈,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我还想撰写一部比较有趣的著作,题目暂定《长城内外》。长城沿线,是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的分界线,历经纷争,万里同风。十六国北朝文学是认识这种多元一体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我撰写《长城内外》的动力所在。

  新的一年,希望我们的学术研究更接地气,更有历史感和现实感,坚守中华文化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拿出更加厚重的成果回报社会。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

  在学术研究中保持年轻状态

  2024年,我出版了《唐五代诗全编》,完成了近百年来许多学人的心愿,这是我人生一段意义的总结。

  2025年,我也步入老年,不敢有太多计划。如果要写几句话,首先是保持健康,而对一个学者来说,保持健康的最大法门就是保持工作状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生也如此。

  2025年我没有出新书的想法,但我不会停止学术研究的脚步。《唐五代诗全编》是一部惜墨如金,又汪洋恣肆的著作。有媒体说我已开始修订该著作,这不准确,但我确实存了一个可以不断订补的文本,所以对于新见善本、新见文献、新刊论著,皆时时关心,留下记录。友人说此书可分解为好几部书,又认为宜出白文通行本,但这些皆不是眼前的事。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出版后,我续写了几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新增订本将有正、别编,目前处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阶段。我领衔而几位绩学年轻学人实际执行的《旧唐书》《资治通鉴》新本,也会抓紧推进完成。我也会窥伺新目标,能完成多少并没有把握,但新阳普照,人生不老,愿努力焉,共进取欤!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

  让敦煌文献高清呈现

  读过我写的《满世界寻找敦煌》(2024年5月中华书局版)的人,都知道我们这一代搜寻敦煌资料的艰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巴黎、伦敦、列宁格勒便宜的小旅馆里,我们起早贪黑,占一个座位,从早抄到晚,不敢去吃午饭,否则回来座位就会被占。

  今非昔比,我们拥有了比“国际敦煌项目网站”更加清晰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所有高清图片。当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领导请我主编《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时,虽然我已把研究重点转到丝绸之路上,但仍然应允。从2023年开始,我克服重重困难,组织整理团队,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精诚合作,到2024年底已经出版了90册。2025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套总共160册的书圆满呈现。

  我们呈现的不仅是高质量的图录,还编制了所有文献的解题目录,推出了一批依据高清彩版和集体合作的研究论文。我们整理出的图像和书法材料,均可为美术史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所用。我更大的心愿是,希望学界同仁利用这些高清图版取得更多成果。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

  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国学人才

  2025年,我将把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作为最重要工作,努力做好《文史哲》的编辑工作,把《文史哲》办成高品质的学术刊物。同时,还要办好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国学人才班,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国学人才;继续带领团队“校经”,从事国家项目,完成并出版《永乐大典》标点本、《周易注疏汇校》(中华书局)、《周易注疏校议》(中华书局)、《微湖山堂丛稿》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此外,新的一年里,我还要从事《毛诗注疏汇校》定稿工作、《清人著述总目》《清史典籍志》清样审定工作,期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

  用展览向书法先贤致敬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谈论中国艺术而不懂书法及其艺术的灵感是不可能的。”书法是我国最悠久最独特的一门艺术,拥有最广泛的参与者,如果说国球是乒乓球,那么说书法是国艺当不为过。现当代有两位学者型书家,他们的品德有口皆碑,他们的学术广大精微,他们的书艺登峰造极,他们的治学旨趣和艺术追求若合符契,他们的学术道路和艺术轨迹很好地诠释了顶尖书法家是怎样炼成的——他们就是彼此相交逾三十年且惺惺相惜的启功和徐无闻先生。

  2025年6月20日是徐无闻先生辞世32周年,6月30日是启功先生辞世20周年。作为多年受两位先生耳提面命之不才,我一直心存筹办“启功徐无闻先生学术艺术特展”的念头,以扬先贤之懿范、示来者以轨则。近幸得两位先生哲嗣之鼓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之支持、企业家慷慨解囊、策展人之奉献,展览的筹备工作正在推进中。展览将用作品、实物、图片、文字、年表等充分展示两位先生的学术与艺术及其关联,展示他们的平生风谊及多有交集的朋友圈。这是我的新年心愿,希望这场展览有益于书界也有益于学界,并且能为大众欢迎。

  (本版内容由光明日报记者刘彬、谭华、李苑、韩寒、陈雪、王洪波、舒晋瑜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1日 07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