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王海滨
在北方的一些农村,除夕夜“烤梃”的习俗由来已久。“梃”是植物的秆,“烤梃”就是把玉米秸秆、棉花秸秆等堆在一起点着,大家围着烤火,同时燃放鞭炮和焰火。在我的老家鲁西北,这又叫作“着梃”。
记忆中,大年三十那天,晌午过后街巷里就变得静悄悄的,人们正在为年夜饭做着精心的准备。整个村子的上空都弥漫着肉香、菜香、油香,炊烟袅袅。
夜幕刚刚降临,胡同口那户人家的男主人提着一把扫帚走出了家门。待他把门前的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胡同里会突然出现很多孩子,他们或许一直躲在各自家门后静待这一时刻。孩子们有的已经穿上了崭新的衣裤和鞋袜,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随后,大人也陆陆续续出了家门。男人们都不是空着手来的,抱一捆玉米秸秆或是棉花秸秆,在空地上堆积成高高的柴火堆。
当夜幕上有了星的闪烁,各家各户的女主人也出来了,有的扎着围裙、戴着袖套,有的脸上沾着面粉,她们刚刚还在灶边为年夜饭忙碌着。这一年,女人们里里外外地操劳,贡献不比任何一个男人少,她们一年的辛劳,好像就是为了这一晚的团聚和欢笑。此刻,她们三三两两地站在一起,微笑着,等待着。孩子们呼朋引伴地大声嬉闹,像泥鳅一样在人群中穿梭着,奔跑着。
其他胡同的篝火已经点燃了,泼泼辣辣地映红了街口。“着梃”是一条胡同的集体狂欢,但须等待老人们到来。
终于,胡同中最年长的几位老人出现了,有的是被人搀扶出来的,有的干脆坐在太师椅上被几个大小伙子抬出来。他们布满褶皱的脸笑开了花。
空地上的柴火被点燃了,“着梃”开始了。
熊熊烈焰腾空而起,瞬间照亮了天空、街面、人心。一张张面庞洋溢着喜悦。火焰越旺,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老人的嘴里还会念念有词:“烤烤手,不冻手;烤烤脚,不冻脚;烤烤头,不犯愁;烤烤腚,不生病;烤烤背,一辈子不受罪……”
围着那堆篝火,一挂挂鞭炮被点燃,一支支“二踢脚”升上天空,噼里啪啦,轰轰隆隆。各式各样的烟花也燃放起来了,一朵朵、一树树,灿烂夺目,绚丽多姿,夜空被映照得明晃晃的。
过年了。
生命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圈。长大的长大,老去的老去。岁月无情,人有情。
过去,不是每家都有闲钱购买烟花爆竹。但这又有何妨?总有人买了来悉数搬到胡同口,一一燃放,与众人共赏,正应了那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也不是每家都有心情参与这短暂的欢愉。然而生活不就是起起伏伏跌跌撞撞的吗?跌倒了爬起来,微笑前行就是,不必驻足,不必喟叹。过去的日子在燃烧中悄然而逝,美好的未来在热烈的期盼中姗姗到来。
篝火渐渐熄灭,地上的灰烬和碎纸屑要待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时再打扫。各家各户当晚也不会往外倾倒垃圾,老人认为这时倾倒的是财富。人们都喜笑颜开地走向各自的家门,彼此约定着明早的拜年事宜。
接下来,年夜饭开始了。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4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