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谈文绎史】
作者:陈博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城,始建于元朝至元四年(1267),由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设计建造。它以金中都近郊的离宫为基础进行扩建,涵盖了当时已经重修的琼华岛,整体格局呈南北略长走向的长方形,周遭有十一个门,时人称之为哪吒城,以附会哪吒三头六臂两足的传说。至元二十二年(1285),大都城的修建工作基本完成。同年,居住在金中都故城的居民开始陆续迁入大都。随着大批居民的迁出和旧城城墙的拆除,金中都故城失去了城市中心的地位,被元人习惯称为南城,而新城相应地称为北城,二者共同构成了元大都的整体风貌。
在突厥语系中,元大都称为“汗八里”,即君主所在的都城。至元十七年(1280)前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了这座正在建设中的东方帝都,他既饱览了这里壮丽富赡的宫殿建筑,又详细描述了城中的节庆活动,令其印象深刻的有大汗的寿辰和年终举行的白节,他认为这两次节庆是一年中最大也最为隆重的活动。马可·波罗提到的白节就是春节,按蒙古族习俗,正月初一这一天大汗和臣民都要穿着白色的袍子。他们视白衣为吉服,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故称之为白节。朝会仍是白节最为主要的节庆活动,臣民们会在此时向大汗敬献各种金银珠宝。臣民之间也会相互馈赠,用以表达美好的祝福。这一天的黎明,几乎所有臣子和附近的居民都要到大殿朝贺君主,即大朝会。朝列的次序是皇子侄与皇族在前,后为诸国王、大臣,其后为其他诸人,各按等次就位。其间选择一位贤者,起立高呼“鞠躬,拜”,众人皆跪拜,头触地,如此重复四次,再行至坛前焚香,礼毕回到原位。之后,大汗接受朝贡并宴请臣民,与民同乐。值得注意的是,朝会之际会有上千头身披锦衣、负载豪华贡品的大象和无数装饰华丽的骆驼,浩浩荡荡迎面而来,场面非常壮观。春节的朝会又称为“元会”,南方士人胡助有幸在大都目睹朝廷的元会版图,他作赞曰:“皇朝元会,礼乐盛美。越古冠今,锡福受祉。”又说:“文武千官,咸有定位。宣赞承传,音吐宏伟。拜举周旋,山呼万岁。”(《皇朝元会版位图赞》)此诗所写可以进一步印证马可·波罗的记载。
每逢春节,大都城中的老百姓和商贩都忙得不亦乐乎。按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城中居民会在春节期间奔走于街衢、茶坊、酒肆,杂沓交易至正月十三日,亲戚往来,常常以黄米糍糕相互馈赠。商贩们也开始在城市街头用芦苇搭建成小商铺,屋内挂满待售的书画作品,并散卖一些糖糕、黄米枣糕以及辣汤、小米团之类的食品;屋外的装饰更是用尽心思,他们悬挂了各色美丽的灯饰和烟花爆竹,以惹人注目。如此热闹的街市,会持续一整天,并延续到正月十六日为止。灯会是“烧灯节”(即元宵节)的亮点,从宫中到民间都会张灯结彩,庆祝新年。人们常在大都丽正门(今天安门南侧)外的一棵大树上悬挂各色花灯,高低照耀,远远看去,好像火龙降入凡间。大树周围聚集了贩卖米甜食、饼馈、枣面糕以及酒肉茶汤之类的商贩,游人到此,往往流连忘返。正月十九日,元人称“燕九节”,相传源于道教人物丘处机的诞辰,也有人说这一节庆始于正月初一日,至正月十九日达到顶点。无论如何,它也是元人在春节后期祈福求寿的一种美好方式。在这一天,几乎城中的所有百姓都会前往南城的长春宫、白云观,观法事、烧香、游玩等。燕九节在明清时代仍十分盛行,戏曲家孔尚任曾作绝句道:“春宵过了春灯灭,剩有燕京燕九节。才走星桥又步去,真仙不遇心如结。”(《燕九竹枝词》)
新春佳节,有人欢喜有人愁。那些常年做客大都的士人,在这个团圆的节日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思乡的愁绪。例如,南方士人胡助在游历大都时就赶上了元日,他作《除夕》一诗,在欢喜热闹的氛围中,直言孤灯与残夜,从而将离愁和盘托出。有云:“而我独何为,寒斋守岑寂。有家去如遗,岂不怀内息。孤灯耿残夜,危坐拂尘席。”同样,元日未归的高丽士人李谷亦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其《甲申元日》云:“都下经三岁,逢春却自悲。亲衰犹远别,儿弱未相随。”由此看来,无论春节形式如何丰富多彩,一定会牵连着人们渴望团聚、渴望平安的心态。
当然,在大都城举办的节庆活动还有很多,如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但就声势和规模而言,都难与春节相匹敌。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7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