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杨晶(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进一步全面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将“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以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高质量发展反哺乡村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打通双向转化渠道,实现良性循环,有助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乡村地区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优势,以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赋能乡村振兴,以生态价值转换释放乡村振兴新潜能,因地制宜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逐步探索出一条百姓富与生态美相统一的乡村生态振兴之路。
生态产品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也面临着“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同时还要应对相较于传统产品更为复杂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经营风险防控。对此,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着力打通瓶颈制约,深入推进实践探索。
比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多方参与的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科学核定生态产品类型,明确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量化区域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程度,建立起权责分明的生态产品保护、利用与交易政策保障体系。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的多元化实现途径。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全国范围内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年产值约1万亿元,惠及数千万林农;《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出台,构建新型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并已成功设立110余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村落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形成江西抚州“赣抚农品”、福建南平“武夷山水”等地域特色品牌,有效提升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与品牌溢价。
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注入金融动力。总结福建、浙江等地“林权抵押按揭贷”等经验做法,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形成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核心的生态经济新路径。探索森林碳汇、竹林碳汇、湿地碳汇等实现跨区域交易的路径,加快开放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扩大增值收益空间;完善生态产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村民共富创收。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驱动绿色引擎。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为此,加快绿色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各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尤其要促进数字要素与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非传统生产要素的有机融合,加速生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做优、做强地方特色产业,精细化“生态+”产业模式,发展全生态产业链。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运用低碳、节能、清洁技术对乡村现有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进一步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强有力的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商业、生态物流等新业态,对乡村观光旅游区、休闲娱乐区、民宿康养区等进行设施和功能方面的生态化改造,提高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市场监管和政策引导,强化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的综合防控。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打造美丽乡村,创造“生态宜居”新面貌。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注重对乡村地区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等问题。明晰生态资产的产权归属,加强地区生态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纠纷处理等机制,探索发展乡村社区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分配的机制构建,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全方位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同时,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绿色经济建设的主体、绿色成果的受益者。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2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