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原定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马友肃——
发挥余热 助学不倦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他们问我资助学生图啥,我说图个心安理得,人活着应该有益于他人。”93岁的离休教师马友肃,在微信里这样告诉记者。
就是这位老人,在离休30多年的时间里省吃俭用,累计捐助40多万元资金,默默无闻地资助40多名贫困学生求学。
马友肃1932年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49年参加工作,先在政府机关,后转到教育一线任教,1992年从原定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离休。
“我上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书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人活着应该有益于他人,予别人以便利。这句话后来成了我人生的信条,一直没变。”马友肃说。
老人能记得起的最早一笔捐助,发生在1954年。那一次,他为一名特困生一次性捐助了50元现金,当时他每月工资才85.5元。五十年代,他又陆续资助了4名贫困生重返校园。1978年恢复工作后,马友肃通过走访学校、报社,联系希望工程等多种形式捐资助学。
但真正把捐资助学“当成一回事”来干,是在1992年。这一年,马友肃正式离休,他的父亲也在这一年去世。为了纪念父亲,他开始更频繁地捐资助学。这一年,马友肃拿出400元钱资助浙江省开化县城关镇的两名小学生,帮扶一直持续到两人完成小学学业。
当时受资助的两名小学生早已长大成人,近些年开始做生意,日子也好了起来,她们逢年过节都会看望曾一直默默资助她们的马老师。“当时,我们姊妹俩都上学,家里不宽裕,学费都成问题,马老师一直资助我们俩,让我们在童年感受到了关怀和温暖。”提到30多年前得到的帮扶,邵女士依然心存感恩。
截至目前,他先后资助了40多名贫困学生。“这里面有10个学生是临时捐助,其他的都是长期资助,短则3年、长则7年,我办了存折和卡,每月按时存钱,学生可以随时取用。”马友肃说。
有一年,马友肃随大儿子居住在海南,看到《海口晚报》刊登了一个特困女孩的故事。他通过报社找到女孩,从上高中到大学毕业连续资助了7年,现在还一直保持着联系。
马友肃对学生很大方,但对自己很抠门儿。老人的儿子马聪说,母亲曾因病瘫痪卧床多年,兄妹5人有3人先后下岗自谋职业,生活并不宽裕。“虽然有时候我们开玩笑说,他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娃都好,但我们从心里是支持他的,只要他心情好身体好,我们全家人都支持。”马聪说。
更令人感动的是,30多年的捐资助学,马友肃只做不说,默默无闻。直到几年前,安定区老干部局工作人员登门看望,老人希望他们牵线再资助几名贫困学生,同时又看到老人屋里一沓沓的汇款单和捐赠证书,才知道了他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义举。
眼下,马友肃多数时间居住在西安。安定区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二级主任科员范毅常去看望。他介绍,目前老人还资助着7名学生,每人每月至少500元。一年下来,要4万多元,占老人退休金的三分之一还多。除了物质资助,他还与学生们保持着电话、微信和书信联系,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用无私的关怀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