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鸣镝】
作者:于强(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月10日至11日,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在法国巴黎举行。这是继2023年英国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和2024年人工智能首尔峰会之后,全球政商领袖、专家学者再度共聚一堂,共同找寻引导人工智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路径和方法。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出席峰会并致辞,既体现了中国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近期,中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成为“科技圈顶流”,引发世界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过去,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某些国家的影响下,越来越变成“少数人的游戏”。在供给端,资本投入越来越高、训练时间越来越长,大模型的成本不断被堆高。在需求端,用户想使用性能更好的产品,必须支付高昂的费用。这使得人工智能渐渐成了小圈子里的封闭游戏。
中国企业新推出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让全球民众为之眼前一亮。DeepSeek通过优化算法,极大提升算力效率,通过提升“性价比”的方式,解决“用不起”的困境。由此,既降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也降低了使用门槛,从而极大推动了人工智能的普惠化进程。这为此次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坐下来,以平等的方式,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矛盾,尤其是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失衡与社会资源配置的全球性差异进行有效磋商,协同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
为期两天的法国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旨在加强国际社会的行动力,探讨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全球治理问题。图为2月10日在巴黎大皇宫拍摄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现场。新华社发
人工智能风险和监管亟须重视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日千里。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有多广阔,随之而来的风险就让人有多担忧。创新和监管的不均衡,使得人工智能的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
2024年的诺贝尔奖,引发了诺奖到底是“人类的”还是“人工智能的”的争论,因为物理学奖颁给了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称的杰弗里·辛顿,化学奖的一半颁给了谷歌旗下“深层思维”公司的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然而,去年诺奖得主们表达的,不是对于人工智能的感谢,而是对人工智能的担忧。辛顿呼吁,在人工智能让生产力获得巨大提升的同时,人们必须担心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必须阻止坏人利用人工智能做坏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龙·阿西莫格鲁则提出,当今人工智能发展已经出现了将机器和算法置于人类之上的危险倾向。
这并非危言耸听,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污染”和“数据投毒”问题已经极大影响了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来自对互联网信息的抓取,如果这些内容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污染,在训练或者微调过程中引入恶意、虚假和有害的数据,就会让大模型生成和输出有害内容。做到这一点的门槛并不高,墨尔本大学和“元”公司的联合研究发现,只需要0.006%的恶意样本,就可以让大模型有50%的概率生成虚假或者有害的信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化人工智能监管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人类在技术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找平衡时,再度面临“科林格里奇困境”:监管措施过早过严会阻碍技术进步,过晚过松则会让技术失控。如何在激发有效创新的同时,保证技术不失控,不被坏人利用,是全人类需要共同商讨解决的问题。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社会资源配置的差异,无论是在微观的社会结构层面,还是宏观的国际格局层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微观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带来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造成越来越多的职业被替代,其中不仅有低技能的工人,还有部分高技术工种。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出现新技术对旧岗位的替代。
宏观上,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加剧了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了国家间的发展差距。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自动化水平,降低了经济对劳动力的依赖,导致欠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难度越发加大。
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加强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对话和合作,已经刻不容缓。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技术领先的大国,无视问题与分歧,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异化为获取霸权的工具,通过政策倾斜放任本国科技巨头无序扩张,通过政治化解读和泛安全化质疑打压其他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这些国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谋求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垄断地位,获取政治上的霸权。这种技术民族主义倾向,严重制约全球人工智能的普惠包容发展。
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世界,不应是冰冷的千亿参数的堆砌,而应是有温度的各方意见的重组整合;不应该是政治的结盟,而应该是真诚的交流合作。面对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挑战,世界各国必须共商共议,共同寻找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人工智能大国,中方提供的,不仅有技术上的新路径,还有治理上的新模式。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2023年10月,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成为在人工智能领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行动,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全人类发出了“中国强音”,提出了中国理念。2024年7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决议顺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热切期待,提出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是联合国首份关于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凸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领域的积极态度和建设性贡献,也为国际社会的人工智能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法制化方面,2023年7月,中国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在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也为世界人工智能法制化、规范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此次巴黎峰会,与会60多个签署方共同发表了《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确保人工智能“开放、包容、透明、合乎道德、安全和可靠”。虽然美国和英国拒绝签署声明,但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共享的历史潮流是无法拒绝和阻挡的。期待在2025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与会各方能够继续分享经验、深化合作,共同为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贡献更多智慧和解决方案。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