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聚才论道】
作者:戴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
农林人才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创新农林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提高农林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已成为教育革新和农业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抓住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关键要素,不断强化科教融汇,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综合改革,系统提升建设水平,是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的有效实践路径。
强化科教融汇,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创新农林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核心是强化科教融汇,实现专业建设水平新跨越。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新产业新业态,设置一些新专业,如生物育种科学、兽医公共卫生等,培养农科紧缺人才。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淘汰适应性差、社会需求低的专业。紧盯农林产业发展需要,布局食品营养与健康、生物育种、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等一批新农科专业。服务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等特色专业建设。
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持续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统筹推进,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围绕农林高校学科使命,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引导专业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农工、农理、农医、农文等深度交叉融合。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培养体系重塑,满足农林人才培养新需求。
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推进传统涉农专业改造提升。打造智慧数字农业实验平台、生物学卓越创新平台等一批交叉融合创新平台,搭建“AI+”新农科课程教学中心等虚拟教研室,形成智慧农业类专业集群,引领“新农科”专业建设迈出新步伐。推动课程模式变革,形成融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建立起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能力体系。
推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农林人才培养实践路径,重要是推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强化场站基地育人功能。发挥农林高校农场、林场、农业试验示范站等实践平台优势,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场站教学提升工程,使场站成为农林高校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实施实践教学项目化改革,推进课程、教师、学生“三进”农业一线,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配置到产教融合平台、产业示范基地,根植在乡村振兴的土壤。
健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农林高校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挥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推广模式优势,协同建设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基础理论+农耕专题+劳动实践+专业实训+就业创业”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在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际问题的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依托企业实践资源,共建产业学院,形成培养与发展合力。
打造特色实践育人项目。可结合学校校情、区域特色,打造特色实践项目,如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项调查、乡村振兴百县万户大型调查等实践活动,赴地方开展驻点支教支农等,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助力乡村振兴。
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农林人才培养实践路径,关键是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瞄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建立“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实现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向通专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模式转变。深入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通、产学研融通,在不同阶段给予人才更多自主选择权,着力培养农林人才。设置多类型模块化课程,推进交叉培养,打通课程选择通道,给予人才多种发展路径选择。
开辟人才培养实验区。实施以优势学科专业贯通化培养为主线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依托基地班、卓越班等载体,实行“学科大类+个性化”分段式贯通化人才培养。聚焦国家种业发展、种源创新及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采取导师制、学分制以及个性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推进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结合,增加实习、实验课中的设计性、综合性内容的比重,强化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和生物育种科学“强基计划”专业建设。聚焦生物育种发展前沿领域,联合优势涉农单位探索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更多农林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专业布局,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高等农林教育育人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