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点评】
作者:吴培(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研究员)
1985年2月,我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1989年2月,我国第二座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建成;2009年1月,我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2014年2月,我国第四座南极考察站泰山站建成;2024年2月,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
40年来,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拼搏奉献,在南极基础建设、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全球治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进入新时代,我国极地事业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由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迈进。目前,我国已形成“两船七站一基地”的极地考察格局,考察空间持续拓展,科学认知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南极地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推动我国极地事业开创新局面。
一是抓住自主创新“牛鼻子”,提升南极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重要途径。新征程上,应围绕极地气候变化、冰盖稳定性、生物生态和日地系统等前沿科学问题,组织全国科研力量和资源开展调查、评估和探究,加快产出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在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注重选拔使用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视野开阔、思想前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和优良作风学风的优秀科技人才,培养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推动极地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不断提升极地考察保障能力。从“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服役显著增强中国极地科考能力,到中国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服役实现南极科考“双龙探极”,再到“雪龙”号、“雪龙2”号、“天惠”轮货船三船共赴南极,各式极地科考设备与防护装备不断升级,为我国南极科考事业提供有力保障。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相继建成,成为中国科考人探索南极的坚固后盾。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破冰船队、雪地车队、固定翼飞机、多个极地考察站的立体考察。新征程上,针对极地考察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组织开展协同攻关,铸就更多大国重器,支撑我国极地事业发展。
三是扩大开放合作“朋友圈”。在国际南极科考、南极环境保护这个“大家庭”里,我国始终坚定维护多边主义,为守护好绿色地球家园,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如今中国在极地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为极地全球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我国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和渠道,更好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
四是通过经常性开展极地科普活动,讲好中国极地事业的动人故事。要通过开展科普展览、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运用好线上线下两种手段,广泛宣传极地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增进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极地事业的科学认知,激发他们对南极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为我国极地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凝聚起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磅礴之力。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