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我与克拉玛依一同成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我与克拉玛依一同成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3-18 01: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我与克拉玛依一同成长

讲述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所原高级工程师 哈丽娅·哈里别克

光明日报记者赵明昊、靳昊、孙金行,光明日报通讯员王梦琳采访整理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1955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口油井在这里喷涌时,我的父母来到了这里工作。他们常说,我是和克拉玛依一同成长的娃娃。

  我出生在克拉玛依建城后的第八年。那时,油田已初具规模。但所谓的“城”,不过是满眼的戈壁滩和地窝子。“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就是当时克拉玛依的真实写照。

  谁能想到,这片荒凉的戈壁滩,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8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那时,一张油井的图纸得画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这些年,克拉玛依搞起了“数字油田”。年产量超千万吨、油气藏近百亿吨的油田被“放”进了计算机里——过去要画几个月的构造图,现在点几下鼠标就能立体呈现。

  更让我惊叹的是云计算的崛起。从我家往西南方走,成片的光伏板与抽油机并肩而立,服务器机柜的蓝光在戈壁夜色中闪烁,这里就是克拉玛依的云计算产业园区。2024年,克拉玛依成为全疆第一个算力规模超万P的城市。人们常说,克拉玛依的光伏、风能等资源富集,好像天生就是用来发展信息产业的城市。

  还有克拉玛依乌尔禾区的那处被称作“西部乌镇”的景区:近年来,放眼望去,戈壁荒滩上盖起了民宿,村民们在村集体企业干得热火朝天,景区建得有模有样,来观光的游客一茬接着一茬。

  现在,克拉玛依不仅有石油,还有数据和风景。我逢人就想“炫耀”:“黑油山”这座城市,成功转型了!

  不过,要说最直观的变化,当属满城的“绿”意。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氢能公交车、可供几十万户家庭用电的光伏发电板……还有退休以后,我最喜欢去的文化街。每次遛弯儿时,都能看到街边的那排海棠树——当初细得跟麻秆似的,现在树冠下都能坐好几人乘凉了。

  不光是城里,戈壁滩也越来越绿了。有一回,戈壁滩的梭梭林里突然跑过几只黄羊,把我惊得一怔——几十年前哪敢想,油井旁还能长梭梭林?毕竟那时候,这里连只蚂蚁都少见呢!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8日 05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