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藏粮于地 深耕固本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藏粮于地 深耕固本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4-07 03: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徐素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黑龙江省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犹如一根定海神针,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注入强劲动能。《方案》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核心,通过系统性、科学性规划部署,将耕地保护与产能提升有机结合,为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关键路径。

  “藏粮于地”,是对耕地这一粮食生产命根子的深刻认知与坚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体现了党中央对耕地保护与粮食产能提升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人口大国,确保粮食稳定供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而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根基,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粮食产能。当前,我国耕地面临着诸多挑战,部分耕地质量偏低、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藏粮于地”,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之举。

  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增产效益。通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实现“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平整后的田块,更便于机械化作业,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完善的水利设施,保障了农田旱涝保收,极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连续多年丰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方案》根据区域资源禀赋、耕作制度和行政区划等,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7个区域,明确不同区域工作重点,如优先在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开展建设,限制在生态脆弱区、沿海内陆滩涂等区域建设,体现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智慧。既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又避免盲目建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准发力、高效推进。

  “深耕固本”,体现的是对粮食安全根基的持续加固与长远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涵盖了建设管理、运营管护、政策协同等多个环节,需要“深耕固本”,全方位、系统性推进。在建设管理和运营管护上,《方案》特别强调“三分建、七分管”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四级规划体系、实施全流程监管、推行工程质量保险等创新举措,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这种从“重建设”到“重管护”的转变,有效破解了以往农田建设中“重建轻管”的顽疾,确保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在政策协同方面,《方案》构建了“政策-资金-技术”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激活耕地保护内生动力。强化政策支持,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动态调整机制,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补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现耕地保护与产能提升的良性互动;创建“专账监管+进度支付”资金管理机制,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资金精准落地;在技术支撑上,鼓励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测等智慧农业技术,为农田装上“智慧大脑”。另外,农民作为农田的直接使用者,也要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护。各部门、各环节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让每一寸永久基本农田都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它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寄托着农业现代化的希望。相信,《方案》的实施将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迈向新台阶,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粮食根基。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7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