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 李培禹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凸凹(北京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
听说作家、新闻人李培禹的人物散文集《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即将出版,我便热切地张望着。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阅读,从晨曦乍现,读到暮色西沉,在无边的感动中,竟老泪纵横。我的心被他的文字烫得一片柔软,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散文集,而是一部心灵之书、至情之书甚至人生净化之书。
这部书不仅仅是用来看的,还是用来品的。这不禁让我想到英国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的革命者》中所说,对一本你所遇到的有用之书(文学文本)的认真阅读(细读),是一种深刻的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文化行旅。这缘于作者与他笔下人物“同在”的“本源性”。
李培禹是业界为人熟知的记者,曾五度获得“中国新闻奖”,后又担任报社副刊部主任。因而,他有缘与文学的优秀者相遇,对这些文化名家且学习、且感知、且体悟,把这些人物的品质、品格、品性,作为养料,吸收、消化,并化为自己的血肉与骨骼。因而,他与笔下的人物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甚至是一种互文、互证的关系。
譬如他写臧克家——
他很小的时候,就与臧克家先生交往,既通信,也会面。老诗人的热心与谦和,融化了年龄之间的“隔膜”,他们成了忘年交。遂有了极为生活化的交流,既谈诗,也谈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经由臧克家的濡染和引领,李培禹自然而然地经历了“读诗·品诗·写诗”的诗歌之旅。
进入新的世纪,诗坛一度流行对现代主义的追逐。李培禹却不闻风而动,他坚信,客观性、现实性、时代性、人民性和社会性是诗歌的基点和本源,也是诗歌创作的大道。因而他在物象、世象、心象这三个维度上觅诗。这就使他的诗歌创作,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情思纷繁,好像无处不诗、无时不诗——他率性撷取,神采飞扬,快乐地歌唱。这样的风格,在他的诗集《失去》中得以充分体现。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诗歌气象,盖因为有与大诗人臧克家交往的来路。
譬如他写王洛宾——
1995年初,他到新疆采访,由新疆作家李桦引荐,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西部歌王”王洛宾。洛宾老人请他们吃正宗的新疆风味美食,还把他们扯进他的创作间。情动之下,洛宾老人竟把埋藏在他心中多年的一个心愿和盘托出:很希望在他艺术生涯抵达60周年之际,能在首都的舞台上“亮相”。
王洛宾青年时代即投身大西北,一生搜集、整理、翻译、编配、创作了近千首西部民歌。许多歌曲被传唱了半个世纪后,人们才知道在这些优美动听的旋律后面,站着一位“传歌者”。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洛宾老人沉陷于一场无端的“版权纠纷”之中,然而老人始终采取了沉默的态度,他不止一次地说过:“版权不是争来的,人民喜欢我的歌,这就够了。”
李培禹陡然生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不能再让一个人民喜爱的“民歌圣手”再承受“沉默”之苦,他要拭去湮没金子的浮尘,让其大放光芒。他和朋友们费尽周折,最终玉成老人心愿。
譬如他写浩然——
他把浩然的“乡土情怀、农民情结”写到了极致,处处用故事和细节说话,呈现“在场”的感动。浩然矢志不渝地“写农民,为农民写”,心系广大的农村作者,不仅给郊区作者提供多方面的写作辅导,还通过自己的影响,给他们解决生活中的诸种难题。他常常搁下自己的创作,为业余作者改稿,千方百计推荐发表,他主编出版“泥土丛书”,把农村作者的作品成卷帙地推上文坛。李培禹的描绘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同时也让我想到,作为躬耕多年的副刊主编,李培禹为什么对基层的业余作者那么地关心照拂?是因为他把浩然的精神化作了自己的责任品格。他们心心相印,共同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土地上,每一束阳光都有其欣然照耀的理由。
虽然书的主题是“留恋的张望”,但作者对笔下的人物,却不是掠影式的“张望”,而是进入人物生活和情感内部,同他们一起呼吸、心跳、承受和感慨。这本书深层的立意,还是在于“留恋”,在于“致敬”,即:要“恪守”一些宝贵的东西。行文到最后,总是能听到他心底发出的致敬的声音:你好,臧克家先生!你好,王洛宾先生!你好,浩然先生!……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4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