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任俊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推究事物的发展形成之理,善于从根源着手,寻其大根大本,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一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基础环境中,家庭教育是人最初始、最根本、最关键的教育环境,对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引用古文“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中华文化培育人才,注重从家庭教育这一根本入手。《礼记·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治家有其道,朱熹作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为后人留下三百余字的《朱子家训》及他同长子朱塾往来的书信数封,为今人正一家之风、启子孙之智、育治国之才提供了德性教育大纲。
“仁者,天下之公”:大公无私的圣贤学问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来到武夷山朱熹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朱熹承接孔孟儒学一脉,其思想兼容并包,具有鲜明的创新精神。在佛学、道学盛行的宋代,朱子吸收和融会佛道观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秦儒学思想,把孔孟之道再一次推向时代理论的高峰,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弘扬者之一。孔门贤者济济,在享祀孔庙的大成殿“十二哲”中,朱熹是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的儒学弟子。像孔子、朱子这样的大学问家,在教育学生和教育子女方面,有没有区别呢?这个问题,孔门弟子和朱门弟子都产生过疑惑。《论语·季氏》篇中记载孔子的弟子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子亦有异闻乎?”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特别的,就是叮嘱自己学《诗经》《礼记》,这两本书是儒学的基本教材。“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包含了劳动人民生活百态、天象地貌、动植物等丰富的知识信息。《诗经》中的用语还是标准的官方通用语言,可以兴、观、群、怨,委婉地进行劝谏和讽刺不平之事,表达思想感情。“不学《礼》,无以立”则体现了礼仪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规范自身的言行,那么他将无法立足社会。
读《诗》《书》方能知礼仪,朱熹在《朱子家训》中劝勉儿子“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有弟子问朱熹的儿子朱敬之“有异闻乎”?有没有听到和我们不一样的教诲,朱敬之回答说:“‘平常只是在外面听朋友问答,或时里面亦只说某病痛处得。’一日,教看大学,曰:‘我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先须通此,方可读书。’”朱熹《朱子家训》有言,“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学习圣贤之道,立志成为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德者,这是天下学子的崇学大道,教育子女和教育弟子均一视同仁。古人为了鉴别公私,不伤害父子感情,会选择“易子而教”,以区分处理家庭关系的私“情”和处理社会交往关系的公“礼”。朱熹选择把长子朱塾送去婺州拜吕祖谦为师,以培养孩子在社会立身处事、治国安邦的学问和礼仪。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理
朱子承接二程理学,发明“理”之新意。朱子借用佛教“月映万川”之喻阐发“理一分殊”的理论,“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以月喻理,宇宙万物皆有其理,其中天地、动植物、人伦之理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事事物物皆有其理,天理流行到人性,表现为仁义礼智信“五常”,“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五常是儒学从先秦到宋明时期一以贯之的思想主脉,它以人性论为理论起点,逐渐延展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
五常之理是儒学德性伦理的基础要义,构成朱子家风家道熏习的核心内容。朱熹《朱子家训》开篇首段开宗明义道:“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仁者爱人,一个人居于不同的社会角色,爱人的方式也相应不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师礼友信、老敬幼爱,是五常之理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社会基本交往关系中的实践运用。在这几对社会关系中家庭关系占比很大,何以如此?《礼记·中庸》点出了原因:“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儒学的“仁”扎根于家庭关系的实践,一个人如果连亲人都不知道如何爱护、尊重,便更不会懂得爱护其他人。《论语》中也说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学习五常之德,要以“亲亲”“孝弟”为根基,学习如何做一个孝子贤孙,以此为仁德基础,立身、立学、立业走向社会,成为对民族和国家有用之才。
何为“义”?《礼记·中庸》篇说道:“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儒学以崇德为贵,虽论长幼尊卑之序,遇到有德者,则不论长幼贫富,必以有德者为尊。朱熹《朱子家训》有言,“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尊重有德者,远离不肖者,这本身就考验一个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孟子》有言,“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从这个角度看,“义”和“智”关系非常紧密,一个人不能区分善恶,就很难做出合宜的价值判断。朱熹《朱子家训》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就是从为善止恶处培育行事智慧和尊贤大义,不做损人利己、嫉妒贤人的事情,不取不义之财,“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大抵只是勤谨二字”:勤勉谨慎的求学之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求学需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勤勉奋进,朱熹就赠予千里求学的大儿子“勤谨”二字,希望孩子日日精进,坚持不懈,“大抵只是勤谨二字,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虽未敢言,而窃为汝愿之”。
朱熹学富五车,却让大儿子朱塾不远千里去婺州找吕祖谦拜师求学。朱熹在给儿子的信中解释了千里拜师的原因有三,其一,“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家中俗事多,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其二,“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父子之间多亲情,不能时时以老师的姿态严格督查学生。其三,“无朋友闻见”,没有良师益友。朱子给孩子讲:只有你自身勤勉努力,老父亲才看得到希望啊!不然就是找再好的老师奔波千里,也无济于事,“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
古语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朱子之谆谆劝学,溯其源头活水,何尝不是于勤谨处扎根。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8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