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新疆和田地区拍摄的昆仑山脉。 光明日报记者 孙金行/摄
国铁乌鲁木齐局乌鲁木齐供电段石河子供电车间接触网工张悦是一名守护铁路安全的“蜘蛛侠”。“爬杆子”是她的基本功。新工演练场上,张悦总是第一个举手挑战。她身手矫健,迅速攀爬至梯车顶部,沉着冷静地完成实作演练项目。张悦通过了安全等级考试,负责全体作业组人员安全。截至目前,她已经圆满完成126次驻站防护工作,实现了零差错防护。图为张悦在检查接触网定位装置状态。
(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赵明昊、孙金行/文 贺鹏飞/摄)
张慧芳是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中心完小特岗教师,来自云南德宏州的她201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泸水。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让她暗自下定决心,“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当好孩子的引路人。”自2020年起,张慧芳开始送教上门,风雨无阻。孩子们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让她无比开心。
(光明日报记者 徐鑫雨、刘华东/文 邓正琦/摄)
2014年,大学毕业的“90后”小伙王岩,来到了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白芨滩,投身防沙治沙事业。他前后参与完成了草方格灌木林5000亩、灌木林退化林修复11000亩项目建设等,用脚步丈量这里每一寸沙地。
王岩白天穿梭于沙丘间测量苗木生长情况,夜晚加班整理数据资料,经他手的数千份数据无一差错,为治沙工程提供了可靠科学依据。同事们开玩笑说,“小伙子做事认真,就像沙漠里的柠条,扎根越深,生命力越强。”
图为王岩在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鞍山管理站种植国槐树苗。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文 吴晓琴/摄)
2017年,硕士毕业的徐喆来到甘肃,加入敦煌研究院,从事临摹壁画作品的装裱工作。徐喆深受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精神的影响。对他而言,装裱工作已不只是一个考量手头功夫的“技艺”,更是一项多学科融合的“探索”。目前,徐喆正在做“敦煌写经纸张复原”的相关课题研究,努力把中华文化瑰宝的故事传承下去。图为徐喆(左)和同事在装裱莫高窟壁画临本。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文 光明日报记者 刘宇航/摄)
今年43岁的丁秀萍是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她扎根西部已经16载,带领技术团队服务青海盐湖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专注材料分析测试以及仪器功能开发。近五年,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4件。她带领的科研团队为“盐湖关键战略资源的绿色高效分离”等国家重点项目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共获得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图为丁秀萍(左)和同事在观测实验数据。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王雯静/文 王伟才/摄)
西藏日喀则岗巴县昌龙边境派出所青年民警在曲登尼玛冰川脚下巡逻。光明日报记者 刘宇航摄
2004年,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杨乐作为第二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一员,来到西藏自治区卫生监督所工作。志愿服务期满后,他选择留在西藏,从事“高原精灵”黑颈鹤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为获取翔实数据,杨乐长期坚持野外调查。2020年起,杨乐担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子专题科考分队队长,带领团队首次汇编了《西藏湿地水鸟名录》。图为杨乐在西藏墨脱县采集野生动物声音数据。
(光明日报记者 傅强/文 光明日报记者 尕玛多吉/摄)
短评
在西部开拓新天地
光明日报记者 王 丹
在云岭深处,他们用脚步丈量理想,誓用热血与汗水孕育桃李芬芳;在大漠戈壁,他们甘坐“冷板凳”,与时间赛跑,立志让千年瑰宝容颜永续;在青藏高原,他们将辽阔土地作为第一试验场,勇于攻克科技难题,一心破解西部腾飞的更多“密钥”……
虽然年龄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共享同一个名字:西进青年。告别城市都会的繁华,挥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馨,舍弃熟悉的一切,他们毅然决然奔赴西部。或有不舍,但绝不留恋。是谁说,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每个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在最该奋斗的时候,就该尽情绽放,勇敢闪耀!
五四青年节之际,站在时间的门槛上回望,百余年来,从舍生忘死的壮烈呐喊到“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一代代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谱写下壮丽诗篇。今日之我们,生逢中华民族最好的发展时期,享有和平的环境和安宁的生活,满怀平视世界的自信与续写荣光的豪情,唯有挺膺担当,拼搏奋进,方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时间,等待我们写下新的精彩!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