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涵玉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近日,江苏大剧院内笛声悠扬,水袖翩跹。随着《牡丹亭》经典唱段响起,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与传统的对话就此展开。
由东南大学负责、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训”项目成果——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正式首演,来自全国29所高校的50位在校生,以青春的活力与热忱,为古老的昆曲艺术注入新的生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古老昆曲能吸引众多年轻人投身其中,并非偶然。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孟椿摄/光明图片
昆曲自身的艺术魅力是核心吸引力。其细腻的表演、婉转的唱腔、精美的服饰妆容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独特的美学体系,满足了年轻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深度探索的渴望。江南大学学生、在剧中饰演杜丽娘的卞佳慧说:“当我第一次穿上戏服,开口唱出第一句词时,就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浪漫而深情的世界。”
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心中蓬勃觉醒,催生出探寻传统文化的热忱。项目组聘请了一批昆曲研究专家担任学术导师,围绕昆曲和《牡丹亭》开设系列讲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昆曲艺术、理解作品内涵、提升艺术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东南大学学生张馨月在首演中饰演大花神一角。进入大学后,她通过学校孝慈剧社、线下演出、线上资源等多元渠道与昆曲相遇,从此叩开这座艺术宝库的大门。“剧中委婉含蓄的精妙用典,让我领略到昆曲台本的深厚魅力。在与昆曲的深度对话中,我感受到这门古老艺术蕴含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找到了情感寄托。”张馨月说。
为满足学员需求,项目团队构建了分层教学体系。按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角色分设小生班、旦角班,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沈丰英、俞玖林、吕佳、唐荣等青春版《牡丹亭》原班演员组成教师阵容,进行手把手定向教学。同时,团队精心优化排练安排:寒暑假推出沉浸式集训,助力同学们夯实艺术根基;新学期依据学员出勤灵活调配教学资源,量身定制课程,通过动态化教学,确保教学适配需求,实现优质师资高效运用。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说:“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实现了美育从课堂学习到舞台实践的全面衔接。”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让青年学子在演绎经典中触摸文化根脉,于传承创新间涵养精神品格,成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
青年学子们以文化参与者、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让昆曲之美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艺术总监白先勇对《牡丹亭》“以美传情”的解读,更点明了这场青春演绎的内核:“《牡丹亭》最重要的是‘情’字,这个情先是美,美包括音乐、服装、舞蹈、唱词、唱腔,美先吸引同学们,然后同学们会感受到里面的情,加深文化认同。”
昆曲的传承发展既需要专业演员的匠心坚守,也需要年轻的、有欣赏能力的观众群体的持续培育。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天为表示,学校将依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推动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更多高校,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校园版昆曲美育的新范式,通过沉浸式艺术体验,培育昆曲艺术的潜在“接班人”;借助跨校文化交流,构建更广阔的年轻观众圈层,让古老的昆曲艺术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扎下根脉。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8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