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国际观察】
作者:王 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5月10日,印巴双方突然宣布停火,这标志着自5月7日印度对巴基斯坦发起“辛多尔行动”以来,两国之间的激烈军事冲突暂告段落。印巴停火,既事发突然,亦属情理之中,其背后包含着两国在战略、战术和外交层面的诸多考量。尽管暂时实现停火,但导致双方不断发生冲突的根本性矛盾远未消失。这也要求印巴双方及时从这次冲突中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双边分歧再度升级为军事冲突。
5月10日,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在社交媒体上说,巴基斯坦和印度同意立即停火。同日,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宣布,印度同巴基斯坦达成停火协议。图为当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木尔坦市,人们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宣布停火后庆祝。新华社发
5月10日,在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安全人员在印度导弹袭击过后把守在通往努尔·汗空军基地的道路上。新华社发
激烈爆发的冲突
印巴此轮冲突系1999年卡吉尔战争以来双方规模最大、烈度最猛的直接军事冲突。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造成至少25人丧生、多人受伤。事件发生后,印度不断指责巴与枪击事件存在“密切联系”,扬言要对巴进行军事报复。
最终,印度于5月7日凌晨发起“辛多尔行动”,出动包括“阵风”、苏-30MKI在内的几乎所有主力战机,利用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对巴境内多达9个地区实施“远程精确打击”。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据巴官方统计,截至5月10日,袭击已造成至少33人死亡、76人受伤,其中不乏老人、妇女和儿童。
针对印度的行动,巴方亦予以果断回击。巴三军新闻局发表声明称,巴空军迅速展开反击,击落多架印军战机,其中三架为印度最为先进的“阵风”战机,此外还有苏-30MKI战机和米格-29战机。巴副总理兼外长达尔证实,巴空军系利用从中国购入的歼-10CE战机和霹雳-15空空导弹,从巴境内对印战机实施超视距远程精确打击。尽管印度对此矢口否认,但国际社会均倾向于采信巴方说法。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一名法国官员已确认至少有一架“阵风”战机被巴空军击落。另据路透社报道,有两名美国官员向其确认,至少有两架印军战机被巴空军所购中国战机所击落。
虽然在口头上坚决否认吃亏,但在实际行动上,印军却有意“找回场子”,自8日起出动无人机持续侵入巴境内,并于10日凌晨动用导弹和无人机,再度向巴境内至少三个军事基地发动袭击。但据巴三军新闻局声明,此次袭击在巴防空系统的有效拦截下,并未造成任何“实质性损害”。随后,巴对印发起代号为“铜墙铁壁”的反击行动,同样利用导弹和无人机对印境内军事目标实施打击。据巴三军新闻局声明,此次行动巴军利用中巴共同研制的JF-17战机摧毁了印军一个S-400防空系统阵地,并破坏了印度西部和北部的多个机场。在空中交火的同时,印巴两国在边境地区的炮战亦愈演愈烈,并造成双方多人伤亡。
由此,印巴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似乎已箭在弦上。
意料之外的停火
虽然情绪已经渲染得十分到位,但印巴两国却于当地时间5月10日下午骤然宣布停火。这一转变看似出人意料,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行为逻辑,又实属情理之中。
从根本上讲,印巴双方均无意愿在此时发动大规模战争。巴近年来深陷经济危机和债务泥潭,无意在外过度引战,强硬回击更多是出于“自保”。印度虽经济形势稍好,但亦面临美国加征关税、国内制造业不兴等诸多挑战,进一步升级冲突亦不符合其根本利益。因此,两国虽在公开表态上都显示出极为强硬的姿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均保持与表象不符的谨慎与克制。
一方面,印度此次袭击并未因循2019年旧例,派出军机入侵巴领空,而是选择在印境内对巴实施打击,以此表明无意扩大战争规模;另一方面,巴虽对印予以强烈回击,但亦有所“留手”。正如达尔所言,巴“本可以轻松击落超过10架印度战机”,但因巴方“不想看到无限升级的局势”,只选择击落向巴发射导弹的印战机。
由此可见,从主观意愿上,两国政府均无意大动干戈,但为应对国内汹涌的民意、反对党的诘责和巨大的舆论压力,双方均须展示强硬姿态,借以维护国家尊严和自身执政地位,这亦是此轮冲突不断升级的直接原因。然而,随着战局发展,恰恰可以使两国通过“胜利各表”的方式来为缓和局势提供“台阶”,这也促成了停火的最终达成。
对印而言,发起冲突的根本目的在于为4月22日枪击事件“复仇”,以此向国内民众展示政府的强硬态度。目前,印政府正大肆鼓动国内舆论,宣扬对巴取得“决定性胜利”,声称“辛多尔行动”已摧毁巴境内多个“恐怖组织营地”、炸死诸多隐藏的“恐怖分子”,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而对巴击落印战机的相关报道,印度则竭力控制舆论,宣称其为巴“舆论战”“信息战”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已经基本达成作战目的。
而在巴看来,击落印度多架战机本就是极为值得夸耀的战果,且这一战果已逐渐被不断在印境内发现的飞机残片所证实。这足以对巴国内民众有所“交代”。如印度不继续对巴发动袭击,巴亦无过多意愿继续升级局势。
除战略考量外,战场战术层面的考虑亦使两国选择就此收手。就目前战局而言,印度空军虽坐拥数量和规模优势,但在电子对抗、超视距攻击和体系化作战等方面却暴露出严重不足。而巴依靠从中国购入的先进装备,在空战中取得一定优势。印度若要取得突破性战果,就势必要动用优势更大的陆军和海军力量。尽管印度曾派航母编队到巴外海附近游弋,但因担忧引发全面战争,最终未选择从海上开展攻击。而巴因担忧长期作战会放大其常规军力劣势,亦无意愿继续扩大冲突规模。
还有一重因素限制印巴冲突继续升级,即国际社会的干预和介入。印巴冲突爆发后,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均呼吁双方保持冷静,不再继续升级局势。在这一背景下,若双方继续升级局势,恐将面临国际社会更大压力,甚至招致制裁,这亦不符合两国利益。
因而从各个层面上看,印巴就此收手是对各方最为有利的选择。
深刻惨痛的教训
虽然印巴两国暂时达成停火,但鉴于双方历史积怨已久且严重缺乏互信,地区局势依然复杂脆弱,随时可能爆发新的冲突。就在达成停火协议后不久,印巴就再次发生小规模交火,并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因此,为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双方亟须从此轮冲突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防止局势再度升级。
一是单纯依靠武力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历史上,印巴曾爆发过三次大规模战争,小规模军事冲突更是从未中断。但克什米尔问题等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却从未因此得到解决,反而让两国间的敌意和怨恨不断积累,最终造成地区安全环境恶化的“双输”局面。因此,解决两国矛盾的根本之道在于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非动用飞机大炮对轰。
此外,虽说军事手段始终是一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根本性手段,但其使用亦需讲求方式方法,过度依赖武力只会导致穷兵黩武,反而危害自身利益。特别是现代军事装备日新月异,破坏性和杀伤力与日俱增,对其使用更需慎重。动辄采取军事手段不仅危害两国人民,对地区和国际安全环境亦将造成巨大冲击。
二是不要轻易转嫁内部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与个人相同,为维护自身形象易于将自身过失转嫁他人。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枪击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长期存在的民族宗教矛盾,其来龙去脉尚待调查确认。印度政府在缺乏明确有力证据的情况下,将罪责完全归于巴方并以此为由对巴实施袭击,这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亦不利于事件核查。由此引起巴方的不满和回击,造成此轮冲突危机。事实上,在枪击事件发生后,巴方已第一时间同意国际社会进行独立公正的核查,印度更应致力于还原事实真相,而非意气用事,导致地区局势更趋复杂。
三是滥用民族主义情绪或将“作茧自缚”。印巴两国在此轮冲突中均受到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严重影响,即便不愿扩大冲突规模,亦需向国内民众有所“交代”,从而不得不做出一些加剧危机的举动,导致局势螺旋升级。
以印度为例,印度政府之所以在4月22日枪击事件后不断扬言报复,是因为该处理方式早已成为惯例。早在2016年和2019年,印度就曾以境内目标受到袭击为由,两次对巴实施越境打击。后一次更是直接动用战机侵入巴境内,酿成双方大规模空战。印度政府有意借类似危机挑动民族主义情绪,通过不断对巴示强引发民众的“聚旗效应”,从而提升自身支持率。2019年,莫迪政府就曾因对巴示强赢得民众拥护,在当年的印度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
然而,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最终也将束缚印度政府的政策选择,导致其“骑虎难下”,只能“一条道走到黑”。4月22日枪击事件发生后,巴方和国际社会早已预料到印度会进行报复,不断规劝其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以和平手段应对危机。但在民意压力下,印度仍然选择军事报复,最终酿成此轮冲突。
对于如何解决印巴之间的死结,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能够提供借鉴,那就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希望印巴双方能以地区和全球和平稳定的大局为重,采取负责任的举动,防止局势再度升级。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