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香港青年师生参加读书月、文化研学等活动
通过文学之窗看见更辽阔的星空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中国现代文学馆东大门旁的小广场上,立着一块大石,石头中间有一个天然缺口,远远看去,像一个逗号。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徽。4月19日,在北京的蒙蒙春雨中,它被该馆常务副馆长王军郑重介绍给一群热爱文学的学生:“我国古典文学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逗号的出现代表着现代文学,代表着一种延续,这寓意着文学从过去走到今天,并将继续迈向未来。”
参加“华夏博览看今朝”研学活动的香港师生,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前合影留念。赵阳摄/光明图片
这群学生来自香港32所中小学,齐聚于此参加“招商杯”香港青少年读书月颁奖礼。该活动由招商局香港青年联合会策划组织,迄今已举办五届。中国作协会员、香港20间中学驻校作家赵阳从首届起便担任评委。他告诉记者,本届活动以“阅读联结我和你”为主题,会聚了6万余名参与者,覆盖香港106所学校。读书月书单主题涵盖丰富,既包括历史、文化类,也包括科技、建筑等领域,参与者可在阅读后提交读书报告,由后续评审评选出优胜者。与此同时,该活动还搭建了线上平台,为共读一本书的香港与内地青少年搭建起心灵沟通和思想碰撞的桥梁。
金奖获得者、香港英华书院学生梁均溢告诉记者,他在本次读书月活动中阅读了作家柳青的《创业史》,写下了阅读报告《春风到处说柳青》。谈及为何选择这本书,他说:“尽管我从小就对文学非常感兴趣,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作品并不十分了解。阅读《创业史》不但让我对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有了更生动的了解,也让我反思了写作的意义、文学的功效。我认为,中文阅读和写作的意义,正是在于,我们从掌握、应用母语出发,领略母语的美妙美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国文学的磅礴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更自如地进行创作表达。”
“参赛作品超越地域区隔,以文字为纽带,让香港故事与家国情怀交织,让个体思考与群体共鸣相融,体现出参赛者的理性追求与深度思考。这样的活动让香港学生通过文学之窗,看见更辽阔的中华文化星空。”活动评委、《香港文学》杂志总编辑游江感叹,“当香港学生与内地学生在《西游记》的取经路上相遇、在《唐诗三百首》的经典篇章中遥相致意,阅读早已超越活动本身,成为一场跨越地域、年龄与文化的对话。”
同样作为评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钱万成在学生们的阅读报告中感受到了很多令人动容的瞬间。“从更高的维度看,读书月不是简单的阅读推广,更是在构筑一座文化认同、精神认同的精神‘港珠澳大桥’。”他表示。
这样的文化联结也延续在读书月活动之外。香港英华小学校长陈美娟介绍,平时以招商局香港青年联合会为代表的青年团体,经常为学生们策划花艺、书法、城市探秘等非常有人文特色的活动,同时开设了“香港少年作家班”等一批陪伴香港青少年成长的项目,帮助他们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文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入手,感受文化中国的美好、文学中国的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读书月颁奖礼同时也是“华夏博览看今朝”研学活动的开营式。这一研学活动让来自香港的青少年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入地了解祖国。
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既有读书月活动的优胜者,也有“香港少年作家班”学员等。部分参加过往期研学活动的学生热情分享起他们感受深刻的经历:在北京的红墙黄瓦下重温名家手稿;参观中国一汽,感受“中国制造”的伟力;聆听鲁迅文学院、四川大学教授作为文学导师的指导……
此次研学活动分为北京—山西与北京—扬州—上海两条路线。香港中华基金中学学生朱澔弘最为期待的一站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他将之喻为“寻宝之旅”:“大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我来之前已经做了一些功课,了解到云冈石窟北魏时期就已开凿,艺术风格独特,有很多匠心独运的细节,我想亲自去发掘。”
香港汉华中学的带队老师施育明告诉记者,带领香港学生深入内地看产业发展、看祖国繁荣,不仅使这一批参与学生受益,回港后学校还组织研学成果分享会,把他们在内地的所见所闻、研学心得,讲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达到“组织一批,带动一片”的成效。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表示,文学和文物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华夏博览看今朝”等一批富有文学特色、文化特色的研学活动,引领香港青少年边走边看、边看边写,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中华文明的灿烂成果和当代中国的烟火气中汲取成长养分,极具价值、极有意义。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3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