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刘津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教授、投资系主任)廖江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博士生)
在日前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备受各界关注。
这套金融政策“组合拳”涵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3个核心维度。其中,货币政策部分强调数量调节、价格引导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具体包括降准、利率调整及结构性工具完善等10项核心举措。金融监管层面涉及8项制度性安排,针对重点领域对症施策,着力增强金融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与抗压能力。资本市场方面则聚焦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促进股权市场估值修复,稳固投资者预期,进而与其他两个维度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市场各参与方的稳市功能。
该一揽子政策系统性强、覆盖面广、传导路径清晰,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在金融政策构架、工具创新和宏观调控范式设计上的前瞻性思考,对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能和韧性注入更多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我国逐步建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现代化金融系统。当前,我国银行业资产的总规模居全球第一位,股票、债券、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位,在引导全球资本流动、向世界传递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成长逻辑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不过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结构性与周期性因素叠加的复杂局面,再加之国际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持续上升,要求我们持续深化金融改革、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是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金融市场建设的关键任务,也是我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上推进开放型经济全面布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金融体系的活力之源。
面对复杂形势,提升政策协同性、连贯性和透明度,展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战略定力,重塑了市场对政策导向与经济前景的认知,并形成了金融体系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综观国际市场经验,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导向的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包括两个关键发力点:一是“强根基”,优化多层次、长期限、风险适配的金融资金供给结构,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筑监管”,扩大金融监管半径,构建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强大风险防控系统和动态监管机制。
“强根基”与“筑监管”的实现,有赖于货币、监管与市场三大政策体系的协同发力。金融系统各部门的政策取向、操作逻辑的自洽,以及各项政策传导链条的畅通,能够为金融实现质量导向转型提供坚实支撑与持续动力,形成兼具总量调节与结构引导功能的政策“组合拳”。
具体来说,一是降成本,通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利率下行,强化对高质量企业精准滴灌与制度松绑的政策信号,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二是稳预期,推动耐心资本持续入市并更好地发挥“压舱石”功能,缓冲市场的过度波动并提升市场风险容忍度,提升金融系统韧性,从而长效巩固投资者预期。三是调结构,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引导效能,扩大对科技、消费、普惠和养老等领域再贷款与增信需求的响应速度,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盘活低效金融资源,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有效支撑,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总体而言,金融体系各部门构建“政策信号—市场预期—资源配置”的联动模式,是我国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其意义不言而喻。通过做实做深金融政策协同,在时间维度上,能够兼顾巩固市场信心的短期诉求和增加金融有效供给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在空间维度上,能够实现宏观逆周期调控与微观结构优化之间的有机平衡,以及总量调节与结构引导的双重目标协调,推动我国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由被动型风险防御转向以协调性、适应性为特征的主动型治理阶段,最终为金融市场稳定运转与实体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金融体系各部门统筹施策的有效尝试,也将逐步推动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步入更具协调性、目标性与战略弹性的高级阶段,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面,这又将进一步为金融系统实现质量导向转型提供坚实支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