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力弘扬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力弘扬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9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彭维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新时代产业工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筑牢广大劳动者价值根基,夯实广大劳动者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劳动最光荣”凸显劳动在伦理层面的正当性和高尚性,彰显对劳动者尊严的肯定及社会分配正义的价值取向。劳动既是个人的生存生活手段,也是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文明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关系建构的物质基础。劳动通过对象化过程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使劳动者获得主体性确证;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实践,赋予人道德尊严与社会价值。尽管现代社会的劳动形态不断发展变化,从物质生产扩展到当下的知识创造、数字劳动等新形式,但其作为“自由王国基础”的本质并未改变。这种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与社会双重价值建构的实践过程,构成了“劳动最光荣”的深层哲学意涵。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尚,将有助于广大劳动者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真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客观公正、平等尊重的姿态,对待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劳动,尊重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反对不劳而获,反对好逸恶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强化广大劳动者的劳动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培养培育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品格,在学习和工作中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体验感知并收获劳动的尊严、喜悦和荣光。

  “劳动最崇高”彰显劳动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将劳动视为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社会实现目标愿景的重要坐标。劳动既是对个体最基本的现实规定,也是个体最崇高的生命追求。劳动不仅是生存手段,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创造性实践。人通过劳动将思维转化为现实,在改造自然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劳动突破生物性本能,构建社会关系与道德价值;“劳动最崇高”既批判了资本逻辑下劳动异化现象,也为构建劳动尊严的现代伦理提供了哲学根基。大力弘扬“劳动最崇高”的社会风尚,将有助于广大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真正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真正认识到职业追求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职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个人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由此,不断激发广大劳动者将日常工作与理想事业紧密结合,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最终建构起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小家与国家民族融合统一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远大理想、铸就人生辉煌,收获劳动带来的尊严感和崇高感。

  “劳动最伟大”聚焦劳动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揭示劳动推动物质实践、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劳动推动自我实现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客观规律。劳动既是普通平凡的日常工作,也是伟大宝贵的实践创造。劳动作为人类本质力量的现实确证,不仅体现为生产实践的物质力量,更在于其内蕴的解放向度:劳动者通过创造性活动,在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大力弘扬“劳动最伟大”的社会风尚,将有助于广大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真正认识到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真正认识到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具有伟大劳动精神传统的民族;真正认识到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既铸就了历史的辉煌,也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由此,要培养培育广大劳动者的岗位意识、职业意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促使其在生产生活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并收获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劳动最美丽”揭示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审美升华。劳动既是勤奋敬业的诚实奉献,也是融汇真善美的无穷力量。劳动者通过劳动实践,将主体意志转化为客体存在;劳动者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遵循“外在尺度”的客观规律,又实现“内在尺度”的主体创造,这一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富张力的审美价值。在当代数智化语境下,劳动美学更进一步指向对异化劳动的超越,强化并重塑人的创造性本质及其过程中呈现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性特征。大力弘扬“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将有助于广大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真正感受到劳动本身所激发出的人性光辉、品德光辉和灵魂光辉;体验到劳动者对劳动对象品质的情感浸透和自我融入,体验到极致之美的品质追求、敬业之美的精神原色、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感知到劳模工匠是最美的劳动者,感悟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是广大劳动者实现个体价值、贡献社会国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求,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客观必然,也是提升劳动者素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培育广大劳动者,必将进一步加强劳动者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广大劳动者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敬畏劳动成果。正是在此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地说:无论环境条件如何变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都必须大力弘扬;无论思想观念如何变化,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都不能改变。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9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