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姜 珂(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与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青年学生可感、可知、可践行的思想养分,要充分激活思政课堂生命力,使其超越单纯的知识理论传授,讲清“道”与“理”的有机统一,讲透“理”与“行”的密切关联,将政策文本转化为心灵共鸣,用理论阐释激发出行动自觉,成为连接国家发展与青年成长的桥梁。
让知识“立”起来,构建有高度的理论认知体系。思政课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的主渠道,需要以彻底的理论说服青年学生。传统的应试学习模式易使学生形成刻板认知,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理解深度。破解这一认知误区,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构建立体视角的解读框架。如剖析年轻人关注的“国风热”现象,可立足“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这一核心论点,从史学维度梳理中华文明演进脉络,以哲学视角解析“和合共生”等概念,再置于全球治理语境中观照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现实路径。这种多棱镜式的教学策略,能够使思政课突破概念记忆的浅表层次,引导学生构建兼具历史纵深、哲学思辨与现实观照的认知坐标系,使理论真正内化为学生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让内容“活”起来,打造有温度的现实教学案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融通时代“大道理”与个体“小道理”的关键在于实现政策话语与青年关切的同频共振。要善于选取既有时代热度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议题,如“具身智能的伦理边界”“6G技术的社会重构”“脑机接口的人文挑战”“数字乡村的实践图景”等,以现实之问牵引理论之思。在案例运用上,需突破简单举例的窠臼,构建完整叙事逻辑。如聚焦公众关注的养老问题,可将“如何让养老变享老”作为切口构建故事链,继而引入“银发浪潮”等概念剖析,“适老化”“老有所养”等政策讲述。这种“问题导向—理论回应”的教学路径,使理论阐释既有现实根基,又具人文温度。
让课堂“动”起来,创造有力度的互动教学模式。有生命力的思政课要在教学形态上不断创新。宏观层面可构建“三维一体”育人体系,有机融合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实践教学(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智能技术应用(虚拟仿真/AI双师课堂)等多种模式;微观层面需注重教学逻辑的精心设计,通过“政策-理论-案例”的螺旋式递进,使课程内容既有思想高度又具有实践温度。要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可建立“年度政策库+典型案例集”的备课机制。
让师生关系“近”起来,形成有温度的生长共同体。在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从讲台到课桌”的师生场域,为重构思政课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动能。目前,国内高校在探索“人工智能+”育人模式方面进行着积极大胆的尝试,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在师生互动频次、互动深度以及互动效能方面为思政课打开新格局:既可实时精准地针对学生提问进行线上答疑,并协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又能提升课堂互动的深度、热度和广度,及时分析课堂状况,协助教师制定课堂优化方案。这种“全时空互动+全过程记录+全方位成长”的新型师生共同体,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辟了新路径。
思政课堂,从来不是教师的“独白剧场”,而是师生的“思想交响”。把准政治方向、筑牢理论根基、激发创新思维,当我们找到新时代思政课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些低头记录的笔尖、激烈辩论的声浪、求知若渴的眼神,将体现出一个有生命力课堂的强大思政引领力。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0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