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德润人心 善聚微光——新时代道德模范选树工作纪实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德润人心 善聚微光——新时代道德模范选树工作纪实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23 03: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李丹阳 光明日报通讯员 柳素雯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近5年来,各地以道德模范选树为抓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凡人善举,榜样精神可知可感

  在宁夏吴忠的街巷里,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70多岁的王兰花总是骑着那辆泛着岁月痕迹的三轮车穿梭忙碌。身为退休职工的她,带领平均年龄65岁的“王兰花热心小组”,为社区居民解决家长里短的问题,近20年间在随身小本本上记了6000多件民生小事。

  凡人善举,传递出新时代道德模范的风采。自2007年以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已举办八届,共评选出474名全国道德模范和1992名提名奖获得者。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抗疫英雄”钟南山,从“当代愚公”黄大发到“燃灯校长”张桂梅,这些闪耀的名字背后,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崇高精神。

  近年来,评选机制不断向基层倾斜。扎根“麻风村”40年的乡村教师农加贵、勇斗持刀歹徒的退伍老兵吕保民、带着瘫痪母亲支教的00后刘羲檬等基层典型脱颖而出。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

  评选一个,带动一片。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道德模范,来自群众、又带动群众,共同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全社会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文化浸润,美德融入烟火日常

  厚植精神沃土,文明之花才会遍地盛开。近年来,各地将道德模范精神融入节庆民俗、文艺创作,让美德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市井街巷中深深扎根、蓬勃生长。

  安徽打造“好人文化”品牌,黄山守松人胡晓春的故事被改编成微电影《守松日记》,“好人春晚”更将道德模范与村民共庆春节的场景化作年俗新景。江苏常州创新“道德讲堂”形式,通过“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将道德教育融入社区、企业、学校,1.5万个讲堂覆盖2000万人次。

  线上线下联动,道德模范的故事传播更具感染力。中央文明办组织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联动媒体开设“道德模范光明礼赞”专栏,创新报道角度,挖掘动人细节,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贵州文明网的“贵州榜样网上展馆”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模范事迹。从安徽的庐剧、陕西铜川的主题展,到浙江余姚“道德银行”的积分贷款,美德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生活,化作滋养心灵的养分。

  礼遇尊崇,“有德者”亦有“得”

  “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还给我这么多关怀帮助,我要对得起这份荣誉,既过好自己的日子,也尽更多责任帮助邻里乡亲!”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王喜阳至今难忘中央文明办的“及时雨”帮扶金。他在创业困境中获得资金支持,不仅实现自给自足,还带动邻里发展养殖业,成为“好人有好报”的生动代言。

  让“德者有得”,各地纷纷创新举措,以制度保障和社会礼遇回馈道德模范。湖南出台《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实施办法》,为模范提供医疗等保障;上海闵行区设置140余个“道德典型优先”服务点位,让模范享受出行、就医便利。马鞍山对“中国好人”给予2000元奖励,为市级以上好人发放“好人卡”,并建立“好人基金”帮扶困难模范。

  礼遇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精神尊崇。山东邀请道德模范登上省春晚舞台,河北秦皇岛“好人卡”可免费乘车游览,浙江余姚“道德绿卡”持有者享受39项社会福利……这些举措激励更多人投身道德实践。正如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为就医患者及家属创办1元钱“爱心厨房”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所说:“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更有动力坚守公益,也让更多人相信,做好事会被看见、被尊重。”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担当”,从“被感动”到“去行动”,道德模范选树工作正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强大合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文明昌盛、山河锦绣的中国,这股精神之力,正如长江奔涌,似昆仑巍峨。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3日 10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