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
光明日报南京5月27日电(记者苏雁 通讯员杨芳)日前,记者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教授邢卫红、仲兆祥团队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教授王焕庭合作,在《自然综述:材料》发表题为《无机固态电解质膜在锂萃取中的应用》评述论文,首次全面介绍了无机固态电解质,并揭示了这类材料的离子分离特性,为高效锂离子分离膜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与新兴的离子分离膜材料相比,无机固态电解质凭借快速的锂离子传输和高离子电导率成为离子分离膜的理想选择。”仲兆祥介绍,目前,锂主要通过陆上矿石和盐湖卤水提取,工艺耗时、成本高且污染环境。2015年,无机固态电解质首次被用作锂离子选择性膜从海水中回收锂。此后,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也相继被开发并成功用于锂离子的分离与回收。
无机固态电解质的晶体结构是其选择性离子传输机制的核心。在其间隙位点与晶格空位之间构建刚性、有序的离子通道,有利于与晶格结构相匹配的离子快速传输。由于无机固态电解质的晶格孔径有限,无法容纳带有完整水合壳层的锂离子,因此锂离子在通过材料前必须首先脱去外层结合的水分子。脱水后,裸离子穿过晶格,在相互连接的空位和间隙缺陷形成的离子通道之间跳跃,实现高效的离子传输。
“离子通道的尺寸类似‘智能门禁’,与晶格结构相匹配的离子,如锂离子,可‘丝滑通过’,而不匹配的离子则被排除在外,从而实现选择性离子传输。”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泽贤说。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简要介绍了无机固态电解质的多种类型,以及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并着重强调了这种新型锂离子选择性膜材料在直接锂萃取方面的巨大潜力。作为一种创新的离子选择性膜材料,无机固态电解质能够高效、精准地分离并提取锂离子,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提锂方法效率低、污染重等难题,还大幅提升了锂的回收效率。
据悉,目前该校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无机固态电解质膜,已成功应用于海水和盐湖卤水的锂提取实验,并获得高纯度的锂产品。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