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点评】
作者:陈曦(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副教授、吉林省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研究基地成员)
自然生态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各个要素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生命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不断从整体视角、系统观念来思考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认知、一体化保护、一体化治理。特别是将“冰”作为一项重要的自然要素纳入生命共同体理念中,既充分考虑了冰川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又进一步拓展了生态保护理念的丰富性。
冰川是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联合国水机制发布的2025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指出,山区淡水约占全球淡水流量的60%,全球超过20亿人的饮用水、卫生和生计直接依赖山区水源。报告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不可持续活动正迅速改变被称为“天然水塔”的山区环境,威胁人类和无数生态系统所需的水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冰雪消融的速度日益加快,还产生了许多次生灾害。例如,冰雪资源退化后,导致地表裸露面积增加、冰湖增多,引起冰湖溃决并致使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率、强度与范围增加。冰川融化还使得一些湖泊水位上升,不仅直接影响河流、湖泊、湿地的面积变化,还涉及更广泛的水文、水资源与气候变化。
与其他自然要素相比,公众对冰川还比较陌生。联合国大会2022年12月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从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融化影响的认识。在当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的背景下,守护冰川,既需要科学之力,也离不开法治护航,更需要每个人的共同付出和集体努力。
以科学之力,加强冰川生态环境监测。更好守护冰川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精准掌握冰雪资源分布、数量、面积等情况,建立健全区域内的冰雪资源基础数据库,为促进冰雪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对冰川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对冰川资源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对其景观资源、保护地情况等进行科学研究,不仅要掌握冰川的动态变化,更要监测潜在的灾害,尽可能避免冰川变化所引发的次生灾害。
坚持系统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系统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对冰雪资源的开发和生态保护应在厘清生态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基础上,确定适于本地的综合治理方式,把生态修复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冰川资源用途管控,从严审批冰雪资源项目,最大限度保护好珍贵的冰川冰雪资源。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之间找准平衡点。应更好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从国家立法层面加强青藏高原系统保护和生态安全风险防范,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依法守住国家生态安全边界,依法解决青藏高原地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灾害风险防范、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还应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制度,保证生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对破坏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用最严密的法治来约束行为主体的行为,引导和督促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治理。
加大对冰川资源保护的知识宣传,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通过设立生态岗位等增加农牧民收入,提升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动性。加强对冰川资源保护的宣传,面向青少年、农牧民、社区居民等重点群体,组织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绿色生活”“绿色书屋”“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引导更多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大地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陈海波、赵明昊、靳昊、孙金行、李洁、张哲浩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兵瑶、刘祎涵)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