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把握规律性认识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把握规律性认识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01 04: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韩保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构想5周年。5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崭新实践,无论是在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上,还是在高水平自立自强上,都取得显著成效,在实践中形成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些规律性认识,需要在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进一步把握好、利用好。

  把握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强需求侧管理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错位、循环不畅,是经济金融领域重大风险的根源之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一方面,必须加强需求侧管理,加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要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我们应当认真研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量和质的演进规律,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尤其是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的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同时,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

  把握好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以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不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尤其需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置水平。积极对标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循环中的话语权。持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形成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新增长点。

  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系,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必须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相互促进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和推动。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次应重视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衔接性和竞争力,确保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同时,健全区域战略统筹机制,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国内外有序转移,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握好“全国一盘棋”与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的关系,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因此,需要统筹处理好“全国一盘棋”与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的关系。一方面,地方政府谋划自己的发展布局应服从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统一部署,要胸怀“国之大者”,不能画地为牢,不关心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只考虑建设本地区本区域小市场、搞自己的小循环。另一方面,中央谋划全国发展格局的安排时需要关注地方利益和发展积极性,尊重地方已有的要素禀赋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鼓励根据本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坚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把握好“腾笼换鸟”和“先立后破”的关系,确保新旧动能有序转换

  “腾笼换鸟”和“先立后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两个重要的方法。前者是指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全国的区域合作和交流,为产业高级化腾出发展空间,并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弥补产业链的短项,对接国际市场,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后者是强调立字当头,不立不破,有序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统筹用好这两个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克服诸多来自国际和国内的风险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新的增长力量还没有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经历较长过程,一旦旧的破了,新的立得不够,经济就会面临前所未有的阵痛压力。先立后破就是先把总量稳住做大,同时做好结构调整;既要会立,又要善破,该立的应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稳扎稳打,尊重客观规律,实现新旧动能在时空上的有序转换,平稳过渡,保障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对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农业的生命周期和历史贡献进行科学评估,在技术替代、结构升级和动能转换过程中,既要避免“喜新厌旧”搞“泛高级化”,又要防止东南沿海地区传统制造业过度向国外转移,有序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和边疆地区转移,避免陷入产业“空心化陷阱”。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1日 11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